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0期   作者:黎新平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黎新平
        梅州市梅县区梅西中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自觉抵御不良刺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耐久力,帮助学生成功、成才。不良的心理素质会造成行为的紊乱,会降低学生的学 习效率,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才能够真正开展积极有益的小学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教改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育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责任。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新兴学科,在我国虽然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相对狭义的两个角度来看。就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指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关教育、学科渗透和社会影响等;而相对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其实,相对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笔者在借鉴与总结学者的观点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业人员以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的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个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①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教学;②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心理活动、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学校跟踪反馈矫正系统;⑥心理辅导⑦家长培训。虽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但也存在问题。在与老师的交谈中发现:①在学校开展活动时,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将学生的情绪、性格问题归为思想品德问题。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方面,各校问题较多:第一,使用传统的知识化的授课方式。一些学校能够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采用讨论式、探索式和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但也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更应该是全校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把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
        三、在数学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学生的相互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4、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例如:数的运算这类课,我们要培养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地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应用题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尝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几何图形这一类的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设计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教学可能性这一类内容时,我们可以渗透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思想,培养学生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教学时钟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指导学生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
        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创设更多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展示、发现自身优点。教师要引导性格外向的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运用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金娟.浅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 .
        [2] 刘雪梅.数学课堂讨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7( 9) .
        [3] 龚世红.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J].中外交流,2018(45):28.
        [4] 庞晓翔,都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6):48-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