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微阅读”教学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黄雪芳
[导读] :数学这门科目并不是简单的算式术法
        黄雪芳
        (广州市白云区广园小学,广州 白云 510400)
        
        摘要:数学这门科目并不是简单的算式术法,其中也与其他文化学科有所融合,可以说数学逻辑的提升是需要文学基础作为打底的,比如最简单的审题问题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以及逻辑思维分析,所以数学教学中关于阅读方面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点。要知道对于阅读材料的仔细分析才能够把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有时往往因为忽略和歧义导致思维不通畅,尤其是小学教育也是处于筑基阶段,更加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当然教学方法和切入点也是关键。本文针对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微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阅读;习惯培养;教学实践;方法探究
        
        引言:数学教学其实更偏向综合性教学,不仅仅是用算法和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而是要调动起思维逻辑去理解文字用意,还要区分有效信息和数据,之后才是用到运算法则去解题,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反而是占据比较重要的一环,所以即便是数学课堂也是要进行阅读的,这个阅读就是有效地分析数据和理解题意,这样才能让思路在正确的方向上畅通无阻,因此,课堂教学会通过阅读分析、细品研究、综合练习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以及文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课堂微阅读”的意义分析
        数学课堂上所谓的阅读,与语文课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关键点就在于分析的重点以及程度有所不同,有共同之处但也不完全一致。数学阅读的目的在于对信息整合筛选能力的提升,讲究一定的逻辑性,比方说很多理论知识和公式定理都是有特定条件的,此时就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比较敏感才可以记忆准确,否则很容易产生概念混淆的情况,所以说学好数学的前提是要学好阅读。当然,数学阅读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还有符号和数字的运用,甚至于单位名称都是有很大的讲究,因为会考虑到换算问题,但是这些的基础前提都是拥有好的阅读能力,否则光掌握算法知识也不能够解出正确答案。从另一方面讲,数学阅读其实是一种学习和复习的方式,因为数学毕竟是属于理性思维占据大成的学科,教师在上课时讲解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完全明白,包括到课后习题和家庭作业,都是学生应该去阅读的素材,从中找出关键点和不足点才是掌握知识的途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课堂微阅读”的方法探究实践
        (一)数学语言的独特转换,调动数学阅读的积极性
        数学语言其实是比较巧妙的语言转换方式,比如中文里的文字很多时候可以用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在外观上就简洁明了,但是数字所能表示的含义却又有很多种,与数字后面跟的单位名称,甚至是不同情境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说数学阅读是非常有趣的教学。小学数学基本还处于筑基阶段,但筑基其实就代表了大部分理论都要在这个时期理顺,就好比金字塔结构,地基大且广,越往上走越要求地基稳定,所以在文字阅读转换成数学语言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打好基础。课本教材是经由无数人精心编排出来的,需要学习者去读通且读透其中蕴藏的奥义,所以教师要好好利用课本的阅读材料进行讲解。
        以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一章为例,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对于数的描述是有基础认知的,但是一旦转换成数学语言就会有一种概念混淆的错觉,当然这也牵扯到进制问题,所以在文字的阅读上一定要细致,不然就很有可能因为疏漏而出错,而一步错就会步步错。课本上已经把单位列在上方,把数字写在下方,在视觉上很有效地呈现出来,同时也要求学生读出下面的数,这个读就是要大声朗读,一开始由教师带领,后期就应该让学生自行对比中文单位和数字去数数,不光是阅,而且要读。教师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学生在哪个单位进制上出现了问题,而学生通过声音朗读也能够做到思维和实际行动相协调,甚至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出题和回答,现学现用做到视觉反馈与思维行动相结合。


        (二)文字符号的概念分析,提升数学阅读的有效性
        数学语言大部分都需要符号概念的理论知识,当然这和文字转换思维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经常说数形结合其实也是考验文字转换能力,例如应用题中的文字描述,很多时候可以转换成图形符号去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但这些的前提是对文字信息的有效阅读。所以数学课堂微阅读也可以理解成符号数字图形概念的转化,这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细致的阅读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数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进行概念转化,比如可以把信息提示画下来,或者进行手动演示让概念更加清晰化,同时也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路并养成习惯。
        以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一章为例,以开篇的图像和文字解释作为引导,非常直观地为学生呈现了坐标位置,把形象转化成数字放在坐标系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方便记录也方便理解。关于位置坐标的问题,在图像中观察记录是非常直接的,但是如果换成文字描述,可能就需要绕几个弯才能找到位置,所以阅读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此,提升学生以意化形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识字表》的形式来训练学生文字与数字对应的能力,比如可以参考这样的形式把一句话打乱放入表格内,首先让学生先自行把坐标系标出来,然后再说出口头指令,让学生根据坐标寻找文字信息并且拼接出来。同理,行程问题或者运动问题也可以参考这种文字信息转换的形式来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和画图形来练习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阅读理解的综合运用,丰富数学阅读的实践性
        阅读是一个导读深入的过程,在不断地阅读分析中能够领悟到很多之前被忽略的点,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教师要在课堂阅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起码审题和反省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教材中的大段文字的阅读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导读和启示,根据课本中的信息去细品分析,哪怕是演示或者模仿,其实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借鉴意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形式的教育。以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一章为例,教师可以就着课本现有的素材让学生进行现场还原,由一部分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担任导演的职务,另一部分学生开始参演,按照同学所念出的指令去进行可能性场景模拟,还有一部分则负责观察和记录,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按照流程进行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信息其实给到大家都是起到提示作用,只要是概念清晰、逻辑准确,基本就不会出问题,所以说文字分析还原能力十分重要,这都需要多读多看多练习。而且文字话语会产生理解分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不怕有疑惑,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一种进步性的自我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思考的习惯。
        三、结束语
        数学阅读课堂其实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教学,学生需要非常投入,语言文化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学问,在数学领域里的表现非常突出,它既有自己的符号性和图形概念,又能够融合语文甚至其他文学领域的知识点。正是因为有着很强大的文化联动性,所以就需要学生调动起逻辑思维转换力,还要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因此,“课堂微阅读”非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邱淑芳.最是书香沁人心——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阅读活动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43-45.
        [2]邱少莲.小学数学阅读的基本特征及教学策略阐释[J].华夏教师,2020(21):19-20.
        [3]沈舟.浅谈小学数学阅读——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3):0148-0149.
        [4]江琦瑛.基于文本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探究--以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6):89-91.
        [5]王小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0(13):100-101.
        [6]赵娟.小学数学课堂的“收口”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0(7):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