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数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费璠
[导读] 幼儿园教育除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外
        费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幼儿园教育除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外,另一大目的是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数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形成基本的数、量、形概念。由于中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出色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所以数学活动可能难以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展开数学活动,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此之间,教师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保证数学活动顺利落实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中班数学活动;信息技术;融合实践
        引言:在信息技术还未普及的情况之下,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匮乏,无法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效率。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活动,以此促进双方的高效互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关于中班数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现状
        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活动?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主要是中班孩子的认知能力相对薄弱、耐心不足、表达的能力欠缺。由于年龄较小,所以中班孩子可能无法有效掌握对应的数学知识。而且,教师可能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想法,导致双方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工具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落实。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推动孩子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后令活动顺利开展。
        二、关于中班数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孩子积极性
        中班数学活动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与班级的学习氛围相挂钩。“耐心不足、容易受到影响”是中班孩子的特点,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令孩子看到数学活动的乐趣,这无疑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的时候,首先需要活跃学习气氛,以此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以“认识梯形”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先制作一份精美的课件。为了契合孩子们的性格特点,教师主要使用“卡通人物元素”制作课件。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本课时的主题制作“辨别梯形”的动画游戏。练习题除了使用文字的方式去呈现之外,还可以结合“光头强、海绵宝宝”等等卡通人物的声音进行播放。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使用多媒体放映出准备好的动画游戏。然后,教师带领孩子去认识梯形,并且让他们学会分辨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图形。结束完新课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马上播放对应的随堂练习题,以此帮助孩子巩固本课时的知识点。利用充满卡通元素的课件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二)创设贴切情境,推动孩子思考问题
        开展数学活动的一大目的是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想象力,若想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在传统的中班数学活动中,教师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创造贴切的教学情境,导致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孩子缺乏代入感。可想而知,这自然不利于促进孩子主动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应内容创设贴近的活动情境,然后借助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借此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进而令数学活动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以“认识椭圆形”为例,如果教师仅借助教材对孩子讲授本课时的知识,那么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非常无聊。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真假椭圆形”的故事情境,利用电脑播放“圆形卡通人物”与“椭圆形卡通人物”的介绍视频(椭圆形卡通人物:各位小朋友你们好,我就是你们的好朋友--椭圆形;圆形卡通人物:我才是你们的好朋友--椭圆形)接着,教师提问孩子:孩子们,看了这两个介绍视频之后,你能分辨出哪个才是真正的椭圆形吗?说出你们的看法?10分钟之后,教师叫小朋友回答这一问题,然后引导他去解释“圆形与椭圆形之间的异同之处”。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借助多媒体工具,创设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推动孩子主动思考问题。
        (三)借助信息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孩子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量、形概念,所以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攻破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活动,那么可以将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化,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知识。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相对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帮助孩子降低学习难度。总之,教师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以此帮助孩子攻破遇到的重点、难点。
        以“5以内数的多少”为例,本节课主要帮助孩子理解“5以内数与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进而培养孩子的比较、概括能力。由于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数量概念”,所以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数字5的意义”。因此,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房子,然后向孩子介绍:房子里面住了5个数字宝宝,这5个数字宝宝是亲兄弟,他们分别相隔一岁。当介绍数字3的时候,教师要同时向孩子介绍数字2,并且让孩子明白“数字3比弟弟数字2大一岁,也就是指数字3比数字2大1”。以此类推,教师分别向孩子介绍其他数字,并且让孩子明白“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差距是1”。总而言之,教师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活动,将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变成有趣的动画视频,这有助于孩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他们降低学习难度。
        (四)促进双方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个成功的课堂,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与孩子之间有没有有效的互动交流。由于中班孩子存在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所以教师与孩子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这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活动中,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图画、视频所表达的意思,对于文字内容则是无法有效理解分析。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用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那么孩子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所学内容,随后他们便能清晰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由此可见,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可以有效提高孩子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以“认识长方形”为例,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正方形娃娃”的介绍视频:小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正方形,我的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长。这次,我向你们介绍一个新伙伴,你们觉得我和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教师用电脑播放“长方形娃娃”的动画视频,接着引导孩子去归纳“长方形娃娃”与“正方形娃娃”的异同之处。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的动画视频,孩子更容易理解里面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他们便可以有条理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则是可以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以此加深对孩子的了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教师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媒介,从而令数学活动中的交流互动更加顺畅,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中班数学活动中结合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令教学活动顺利落实。总而言之,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对应情境,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表达内心所想,以此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景霞.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信息周刊,2019(42):0264-0264.
        [2]李莹.妙用电子白板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以幼儿园数学活动"智救王子"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19(3):102-103.
        [3]姚旻.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时代教育:下,2020(9):0164-0164.
        [4]郑婧.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0(15):10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