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渭南小学 714000
摘要:童话是充满了想象的非写实性文体,同时又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激发想象的故事性文本。童话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朗读、讲述、创编、表演、绘画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共有288篇课文,其中童话有64篇,占比22%,在低年级篇目更多,我们不难看出,童话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依据童话文体特征,在童话教学中我们不妨试试以下教学策略。
一、感受魅力读童话
每个孩子都是听着童话故事长大的,听故事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形式,在教学时教师配乐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故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文学的语言美和童话特有的神奇。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狐假虎威》中写到: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狐狸的处境:面对饥饿、凶猛的老虎,狐狸的生命危在旦夕,想一想狐狸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读出狐狸的虚张声势。在这样大量的朗读实践中,使他们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搭建框架讲童话
山歌要唱,童话要讲,讲故事可以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孩子梳理故事情节,把故事清楚完整的讲述出来。低年级孩子怎样讲呢?“根据示意图讲故事”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在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蜘蛛开店》一课,故事情节相似,在孩子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蜘蛛想买什么?来了哪些顾客?结果怎样?这样能较快帮助学生提取出关键信息,形成示意图,给学生搭建好讲故事的支架,孩子借助示意图就能清楚完整讲出故事。
在《小毛虫》这篇童话故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拐杖”讲述故事,让学生梳理出小毛虫变化的三个阶段:小毛虫、茧、蝴蝶,抓住关键的两个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孩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有条理的讲出来了。
讲故事要讲究梯度,从讲清楚到讲有趣,是需要过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故事中去,并用恰当的语言、语调和适当的表情、动作相结合,让故事情节和学生融为一体。
三、激活思维编童话
小学生处于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在学习故事后指导学生续编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
在学完《蜘蛛开店》一课,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学生打开思维,特别活跃,有的说蜘蛛又开了一家“毛衣编织店”,来的顾客是大象,结果整整织了一年,累得趴到网上,再也不开店了。有的说蜘蛛改变了经营方式,按使用线的长短来收费,每米收一元,因为蜘蛛的服务态度好,它的顾客越来越多,还招收了员工,开了分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改编童话故事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在学《小蜗牛》一课时,有一个学生说:“小蜗牛好可怜呀,每次去树林都是失望而归,蜗牛妈妈怎么这么狠心呢?”听了学生的话,我就追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童话故事,你会怎么写呢?”孩子这样写到: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树上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高兴地告诉妈妈看到了草莓。
夏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快要变黄了。”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还采了蘑菇干送给妈妈。
这就是童话的魅力所在,在孩子的改写中更能感受到这位母亲教育的成功,故事变得更温馨和美好了。
四、同伴互助演童话
小学低年级童话教学的核心,不是讲述,也不是理解分析,而是让学生进入童话、融入童话,成为童话中的一个角色。童话中的人就是我,我就是童话中的大树、小鸟,忘掉自己。那怎样让孩子进入童话、融入童话呢?表演应该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童话是适合“表演”的。童话题材极富儿童情趣和游戏精神,学生置身在童话的幻想里,成为其中的一员,就能获得想象中的成就感、解放感、自由感。这种解放感和自由感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而且童话里的人物基本是“扁平”性的人物,好就好到十全十美、人见人爱,坏就坏到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相对容易塑造。童话的冲突性很强,打败大灰狼、战胜巫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演练内心冲突的过程,表演的过程是强化心理感受的过程。
表演是童话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表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童话、走进童话的精神世界,学生的表演很容易走向形式化。表演不是简单的动作操练是学生在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后的情感表达的需要。
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孩子们在排练的过程中要揣测表演技巧,不但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与同学沟通和相处,提高了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五、绘本创作画童话
童话作为一种受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画面感,许多童话故事都被拍成了动画片,如:《丑小鸭》《灰姑娘》《小蝌蚪找妈妈》等。 让学生给童话故事配上连环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势必要仔细研读文字,思考童话要表达的意思,融入理解,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创作,还可以自己创作绘本故事,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增强图画艺术的表现能力。
关注童话文体特征,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这样童话中可爱的形象才能够与孩子展开心灵的交流,让孩子在神奇的想象中感受真善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 周一贯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