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考古诗《夜泊旅望》颔联的多阶赏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李广鑫
[导读] 最近阅读到2019年江苏宿迁中考古诗鉴赏题,诗文为唐朝白居易的《夜泊旅望》,这是一首关于学生课外诗歌欣赏水平与能力的考查题,诗文摘录如下:
        李广鑫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
        最近阅读到2019年江苏宿迁中考古诗鉴赏题,诗文为唐朝白居易的《夜泊旅望》,这是一首关于学生课外诗歌欣赏水平与能力的考查题,诗文摘录如下: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其中有“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一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对于提供的参考答案,本人有不同解读,故成文以就教。
        对于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的“简析(简要分析)”,定位于“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似乎宽泛了些;“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似乎含混不明。再结合考题所给的“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注释来看,着实有些不妥。本人认为,诗歌欣赏(包含“简析”)应该从以下主要路径来落实,培育学生诗歌赏析进阶的有效性,更好地提升欣赏的阶次水准,提升赏析的水平和质量:
        一、写作背景
        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后历经辗转,他的父亲白季庚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入仕后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遭贬。这首诗作于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是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时所作。因战乱白居易取道襄汉,顺着江水行舟月余。行舟途中,诗人思绪翻滚,写下了这首“愁”诗,由此可见作者在诗歌中所具有的“愁”也是意蕴多样的。
        二、诗歌主题
        在文学上,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时所作,诗中作者自谓是“少睡多愁”的“愁客”,半夜无眠起身于船上长望故乡,其愁思可谓是纷繁深沉,这里有离别故乡的思乡之愁,有对路途漫漫“烟波三十宿”还未到“钱塘”的“行路之愁”,有对将要致仕地方钱塘的“未知之愁”,更有对过往人生和即将到来的前途的“忧思之愁”。
        三、诗歌意象
        对于上述的诸多愁思,我们很难界定其具体愁思是什么,但是从这首诗歌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的意象来看,我们能分明的感受到作者愁思的幽深。这里有岸边的 “平沙”、船停的“岸浦”、夜落(或挂)的“船 帆”和夜泊停歇的“行船”。这些众多的意象,在这清冷的深夜,构筑了一副寒凉的秋夜图。这幅图里,诗人独立船头,仰头遥望秋月,远望泊船岸浦,低头静观冷水,迎着冷冷秋风,愁思翻涌,心绪难平。


        四、欣赏进阶
        基于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诗歌主题、诗歌意象和诗歌表现手法(诗句特殊的语序倒置)等路径综合分析,对于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的赏析可以出现三个层阶提升(逐步深入赏析诗文语句),以下举例:
        1.第一阶:依据原文语序顺解
        “沙明连浦月”,这里的“明”指水边平沙在月光照射下的“明亮”色泽。诗人深夜无眠,立于夜泊的船上,愁思深繁。“沙明连浦月”可以理解为“在皎洁的月光映衬之下,远处岸边白色平沙连绵,连接着客船停泊的岸浦”。“帆白满船霜”中“帆白”意象“帆”是白色,明亮的月光下船帆的“白”。“帆白满船霜”画面理解为“洁白清冷的月光下,寒霜满落了停泊的客船,满是白霜的桅帆高高矗立”。颔联整句欣赏为“明净的平沙与岸浦的月色相映,白色的船帆映着满船的秋霜”,是可以的。
        2.第二阶:把握联句写作特点
        根据诗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结合主题思想和诗歌意象特征,不难发现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中,“月”和“霜”都不应孤立地理解,而应相互进行理解关照,即有明亮月光照耀的地方,同样也有秋霜洒落。这里诗人运用对偶手法外,还运用了互文手法,相互关照而具言其事,理解为“月”“霜”都洒落在“沙、浦”和“船、帆”上,颔联整句应理解为“白色的月光和寒霜,照在平沙岸浦和停泊的客船桅帆上,平沙和桅帆那么白亮”。如果仅仅理解为“沙色明亮连接着岸浦的月影”或者“客船白色的帆桅高耸,满船覆盖秋霜”,抑或“沙色明亮连接着岸浦的月影。客船白色的帆桅高耸,满船覆盖秋霜”,这样也是进一步赏析。
        3.第三阶:关注单句语序,联句之间互解
        本诗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的赏析还可以更进阶一层赏析。
        “沙明连浦月”,在洁白带着深深凉意的月光照射下,意象“沙”是“明”的,这里的“明”,既有月色的“明亮”色泽也有景物的“明晰”轮廓之意。在明月之下,岸边白色平沙连绵,整个“岸浦”都是那么清晰。诗人深夜无眠,立于夜泊的船上,看清冷的月夜,夜泊岸浦的景物历历,思维越发清晰。由此可见,把“沙明连浦月”理解为“月明沙连浦”,即“洁白的月光下,平沙连接岸浦,显得那么清冷明澈”为宜。
        同样从视觉效果上,“帆白满船霜”里意象“帆”是带着冷色调的白色。这里的“白”如何理解?或可以指白居易所乘船的“帆”是白色的(不一定就是),也可以指月色洒落下船帆的“白”,更可以指秋夜“霜”重而使“帆”变白,都说得通,我觉得第三种解释更好些。“船”在秋夜的“霜”之下,整个船只都是“满满”的厚重秋霜,特别是月夜之下,醒目的桅“帆”都变白了。从而更好地描绘了诗人怅立船上,感叹夜的“更长”画面, 烘托了诗人内心“愁苦”。由此可见,把“帆白满船霜”理解为“霜满帆船白”(船和帆,偏重“帆”这一突出意象),即“洁白清冷的月光下,寒霜落满了停泊的客船,连船和帆都变白了”为合适。
        据此,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中,诗人除运用对偶手、白描等手法外(“帆白”不应理解为比喻修辞),还主要运用了互文手法。颔联相互关照而具言其事,理解为“月”“霜”都洒落在“沙、浦”和“船、帆”上,整句理解为“白色的月光和寒霜,照在平沙岸浦和客船桅帆上,显得那么明晰而又白亮”更好,具有独到的创新理解。
        其实,这是古诗文中长用的互文见义手法,如单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双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均有运用。当然除此之外,本诗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中,还运用了白描、寓情于景等多种手法。
        
        综上所述,根据古诗文语句不同特征,通过不同阶层欣赏训练,鼓励有创新性的独特欣赏和见解,逐步提升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有效提升古诗文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弘扬优秀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