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以小学篮球教学准备活动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江旎娜
[导读] “准备活动”是在进行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基本部分)之前,克服学生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练习活动。
        江旎娜
        宁波市奉化区锦屏中心小学
        “准备活动”是在进行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基本部分)之前,克服学生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练习活动。同时,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准备活动除去一般意义的“热身”性质外,还具有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教学辅助功能,使学生对学习和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提前感知,帮助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尽快掌握技能,保证运动量,达到教学目标。篮球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运动,然而,在篮球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安排准备活动中组织方法简单,活动内容随便,没有意识到准备活动在整堂课中的重要性,难以有效衔接课堂教学。笔者依据多年的小学篮球教学经验和实践,认为做好“准备活动”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推动作用,将小学篮球课堂教学准备活动特点进行归类,提炼出“三个结合”的经验。
        一、“热身”和“热心”的结合
        案例:学生在冬季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一节“传接球”为主要内容的课堂中,设置的准备活动是:300米队列跑和徒手操。慢跑时间为2分钟,徒手操共4节,每节4个八拍。慢跑后学生仍然没能脱去厚重的棉衣,在徒手操时还利用间隙搓手哈气,此时开始教授“传接球”学生的手仍然是僵冷的,厚重的衣服也导致活动不便,严重影响了基本部分的教学。
        分析:冬季天气阴冷学生明显有情绪上的懒散,在准备活动中要安排节奏快、运动负荷较大的活动。无声的活动显得冷清、枯燥。活动的时间应该延长一些,较大的运动强度,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或图像介入,能够快速的使学生兴奋,克服肌肉关节生理惰性,让学生在生理、心理都“热”起来。
        对策:笔者认为在阴冷天气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用语言和声音、图像等媒介介入准备活动,让课堂氛围先“热”起来,通过这些来“热心”,同时,要运用短距离折返跑、跳跃等方式,让学生迅速“热身”,教师在准备活动中要注意媒体介入的时机和跑、跳的节奏,控制好运动量。笔者在进行“传接球”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共设3个环节,首先是集体性的伴随音乐2-3分钟兔子舞;随后进行一个小型的“莱格尔跑”(伴随音乐节奏的折返跑),最后进行一个双人辅助压肩活动。兔子舞有音乐,学生会觉得轻松,跳起来温暖;小型的“莱格尔跑”集中注意力,有加大的运动强度;双人辅助压肩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协作,对即将开始的“传接球”预埋情感基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准备活动,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在身体和心理上都“热”了起来,提高了兴奋度和求知欲,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二、“技能”和“趣味”的结合
         案例:在一节“原地运球”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中,设计的准备活动是《篮球操》,教师在队列前领做,数4个8拍的口令指挥,采用的就是常规的手持球四肢屈伸、交换手绕环等练习。

笔者通过观察并在中段学生中使用这样的准备活动发现,学生在做操时兴趣不足,且做的过程中掉球影响课堂纪律,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的准备活动中衰减,积极参与性不高,活动内容也难以和课堂要讲授的主要内容衔接起来。
         分析:篮球课这类有器械的课程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器材所吸引,对拿在手里的球是在下意识下就会拍起来,而内容机械、简单的球操缺乏吸引力。从内容上看,本堂课既然是“原地运球”,则本来就要要求学生拍球的,球操和课堂主要内容关系不大。上器械课就要做器械操成为许多教师生拉硬套的“标准式”准备活动,教师忽视学生的兴趣引导和技能的连续性,多数是为了做操而做操。
         对策:准备活动是对上一堂课和本堂课主要内容的一种承上启下,因此准备活动应当起到一种承接作用,像是电影预告片一样既要吊起观众的胃口,又要展现即将开始的新内容。“原地运球”动作要领是控制手的力量和身体重心,在人的站位不移动的情况下,让球在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幅度下完成运球。笔者在进行“原地运球”教学时采取的准备活动首先是采用一个“手推地滚球”游戏,让学生手推球弯腰跑,跑的过程中球要一直接触手,并按照指定的路线完成,例如绕八字、绕障碍。随后让学生原地抛球,球触地反弹一次后单手继续运球;完成后就是连续反弹第二次接单手运球,最后是连续反弹三次、四次或更多次接运球。这样不仅学生感觉有趣,课堂氛围活跃,而且对即将进行的“原地高、低运球”等原地运球的技术练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球性,在玩中学,寓教于乐。
        三、“层次”和“迁移”的结合
        案例:在一节“双手投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准备活动是让学生利用篮球场禁区线上的点进行自由投篮练习,(标准篮筐高度)此时学生还没有掌握“双手投篮”动作,并且力量角度都掌握不好,导致准备活动篮球到处乱飞,有的甚至框都碰不到,效果一般,课堂凌乱。
        分析:在准备活动中可以将一些学过的,或者其他项目的学习信息融入到准备活动练习中,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还可以把较为复杂的技术用简单的动作串联起来,降低学习难度。在“双手投篮”课堂中,可以将双手传接球的内容加以扩展,投篮也是传接球的一种,是用手把球“传”进球框,让学生对投篮的概念由单独的独立概念变成顺势而为的已知概念加强版,让学生清楚应该需要提高和掌握哪些能力和技术,能力层层递进,技术渐渐迁移的进行练习。
        对策:在“双手投篮”准备活动中,笔者将活动内容按照技术的演进进行分解,首先是双人间的传接球,要求是传得高接的准;然后是根据学生的身高和力量让学生先在低篮板处投篮进三个后去高篮板进一个,既照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学生,又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体会双手用力和篮筐的空间感知,对基本部分的教学起到了“迁移”作用。
        在小学篮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准备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据学生身体情况、气候特点、场地安排,合理调控运动负荷和调节情绪,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都能适应篮球教学的要求。在准备活动设计和实施上,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入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重视趣味性和技术的辅助性,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总结“三结合”的经验,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运动习惯和课堂效率将会起到推进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