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煜 赵纲领 张宁 贾廷见
(商丘师范学院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针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传统教学中难以融合“课程思政”的理念的现象,本文将探索如何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有效融入到传感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深入挖掘与《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密切关联的思政元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课程的思政目标,从而实现协同育人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感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
Applied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to the course "Sensor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Xie Yu, Zhao Gangling, Zhang Ning, Jia Tingji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本文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融入思政理念进行了探索,从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等方面给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了课程的思政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发挥了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明确了所有课程都应该肩负立德树人的任务,除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程之外,专业课程在塑造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方面同样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校全方位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相比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于电气专业课程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在这些课程中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存在一定难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在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加强工程教育和专业教育,另一方面还要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怎样实现课程思政的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好地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理念,这些都是需要探索和实践的内容。
本研究以我校2018级电气类专业的学生为对象,以《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在分析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深入挖掘了课程内容所牵涉的育人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程思政的理念合理融入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去,从而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起来。
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概念起源于上海高校的教学实践,2014年上海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试行[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把课程思政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中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单纯地看成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是新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增加一教学环节,而是要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引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工程检测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其应用技术,涉及到电学、机械、光学、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点,强调把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特性和工程具体应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对具体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也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面临的难点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3],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很多教师都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和思政类课程的任务,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吧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而忽视了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做法显然是达不到协同育人效果。由于《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在课程中发挥课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存在一定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布局,在教学大纲中有没有体现出思政内容和传感器课程内容的结合。因此任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就无法具体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所以要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应该明确给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思政内容和传感器专业内容的结合点,从而将思政内容明确体现到专业课教学大纲中。
(2)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授课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良好的教学设计,如何将课程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传感器课程的专业知识点,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
(3)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思政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离不开丰富的案例和素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丰富,建立与课程内容相互联系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也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应用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更为重要的还需要培养电气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隐性政治思想教育[4],可以通过渗透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使得学生在日常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教育,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将思政理念融入传感器课程的教学中,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
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修订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电气专业的培养规格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需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自身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我国已经制定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战略文件中,可以看到国家将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领域,而《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国家的发展规划也是密切相关的,目前非常热门的机器人、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等都离不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所以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加入这些思政内容的教学目标,其实质也是为了契合国家的发展规划,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也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充分引入思政元素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的说教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动的实例则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摆脱单纯说教的现象,一定要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政结合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从而形成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改革创新。通过梳理,对于《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各个章节内容,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期望达到的思政目标如表1所示。
例如,在课程的第1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论中,按照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些传感器的发展现状。我国传感器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传感器的设计、研发、制造、生产和应用的一系列体系,各类市场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大部分的需求,而且有些传感器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在这里可以讲述一些老一辈传感器产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兢兢业业、努力进取的生动事迹,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给同学指出尽管国家的传感器产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是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方面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并引导他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传感器研究人员的努力进取的精神,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
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当前的热点事件会激发出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比较容易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比如在讲述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知识以后,可以把当前人们非常关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结合起来,在给同学们讲述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之后,在课堂发起讨论,让同学们根据已经掌握的传感器的知识,总结出适合疫情防控需要的体温检测方法。通过专业知识与热点时事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最终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怀。
.png)
(3)构建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
课程思政是新兴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提出到探索实践的时间较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成熟与传感器课程配套的思政教材,所以课程思政资源相对不足。为此,课程的教学团队成员老师,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了许多能够与《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伟人事迹,能够激发学生们工匠精神、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时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设计和开发了思政视频、动画素材,并将这些资源嵌入到了相应的传感器教学内容中。为了便于浏览和使用,还开发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网络课程,并提供了课程视频、课件和相应的资源,上传到超星网络课程平台开放给广大同学。
四、结语
本文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融入思政理念进行了探索,从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等方面给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了课程的思政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发挥了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陈华敏, 任立民. 基于项目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J]. 智库时代,2019(33): 144-145.
[3]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4]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基金项目:商丘师范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ybxm0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