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严霞
盘龙区北京路小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5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必然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在沉重的压力下,会造成心理失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联系工作实际,我们以往常常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解决队员的问题,但忽视了队员最普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少先队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鲜明提出了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具体任务,作为辅导员应以实践体验为载体,加强队员心理发展的辅导,切实提升少先队教育内涵,拓展工作领域。
纵观当今的少先队活动,可以说开展得如火如荼,队员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然而,活动却也存在着以下两方面不足:
一是重参与,轻心理。在参与这些活动中,队员们的能力确实提高了但由于队员个性强,辅导员感觉到队员难管,不知如何加强教育,才能使成果得以巩固,这可以说也是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疏导有关。
二是重过程,轻反思。活动是开展了,但在很多时候是活动一过,辅导员和队员们也就放松了下来,没有及时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性的加以总结、分析,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鉴经验。
教育者是主导,队员在被动接受教育时,极易出现抵触情绪,教育不能落实到实处,造成“知”、“行”脱节。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疏导、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方法,让队员感到教育者是协助者,他们会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队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心理不健康的队员仅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辅导,矫正人格障碍,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内容合理地渗入少先队工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然而,对队员心理发展的指导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在少先队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让心理健康知识悄悄走进队员心里
在班队课中渗透心理健康,让队员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规律,帮助队员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和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队员学会认识自己,调控自己。
有一次,在心理健康课上班里的两位队员闹矛盾,甚至动起了拳头。事后我了解了情况,原来其中一位队员开玩笑打了对方一下,另一个队员不甘心,非要还一下不可,最终闹得不可开交。作为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的我,如果简单的批评教育便了结了此事,只是治标,不能治本。于是在接下来的心理健康课上,我改变了原定的教学内容,给队员们讲起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及周瑜因嫉妒诸葛亮,最终气死的故事。接着,我让这俩位队员谈谈自己当时的心理感觉,并引导队员积极地进行思考,用换位的作法让队员说说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如何做,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些。在此基础上,再将班级中实际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如“同学骂了你或别人踩了你一脚怎么办……”通过讨论,队员都认识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自己得到了完满的答案。
1.让阳光冲散每一个队员心中的阴影
阳光,应该照耀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里。然而,总有的队员心中常存阴影。如一位男同学经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极易冲动。
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其实他的优点也挺多的,上课积极发言,做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经常愿意主动帮老师做事情。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不去过多批评他,和他对立起来,而是向他说明道理。向他介绍了几种改变暴躁脾气的方法,并时常利用他表现好时的机会表扬他、肯定他,这也带动了他的学习和纪律,经过一个学期来的教育跟踪,他学会了和同学的相处,矛盾少了,学习也稳定了,也懂得了尊敬师长。
3.让家校成为培植队员心理健康的乐园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落实,与家长是否支持、配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趁开家长会的机会,老师们就可以向家长汇报一下孩子这方面的情况,引起家长重视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提出孩子发展的目标,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期望水平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引导,帮助孩子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介绍了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学期大队部要求每个队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出自己每个月的自主教育目标,通过此种形式,即让学生学会了给自己设立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月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反思和小结,达到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制的目标,又形成了家校相互协作的网络,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4.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重在递进发展
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积小的质变构成一个大的飞跃过程。由此可见,队员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作为辅导员只要能重视队员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序地开展心理辅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发展教育,并针对低、中、高年级采取递进的方式展开相关活动,让队员形成个性特征。例如:利用班队会的契机让他们以“认识自己”为主题开展活动,形成自我意识;围绕着“我能行”开展自信教育,让队员们参与班队内的岗位竞选活动,找准自我发展的闪光点,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岗位,实现由对自我表面评价到形成内部品质的过渡;高年级队员心理的发展则上升到了“控制自我”的阶段,由此可以设计“当我一人独处的时候”活动,培养队员慎独自律的心理品质。少先队开展心理发展教育应该重视发展性,关注队员认知能力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使队员顺利地完成个性特征形成的全过程。
5.搭建心理发展的舞台,重在实践体验
体验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任何教育理念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行为都要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去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队员的某种心理需要及时得到满足时,就会在他身上激起一股强力,推动其前进,从而有效地调动队员的积极性。所以促进队员心理发展的有效方式是让队员们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以此为基础再通过适时地引导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学校少先队组织要为队员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天地,而辅导员则应顺时满足队员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形成积极的情感,通过体验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6.提供心理互动的平台,重在自我教育
6.1说出来。召开中队会,交流各自的心理体验,引导队员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群体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通过交流与辩论,辅导员老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发挥正面心理体验的积极影响,促进队员心理的转变。
6.2写出来。将实践后的心理写成作文或诗歌,选择好的作品群体共赏。例如:一名素质较高但思想却很消极的大队干部,我经过有意识的指导让他参与了升旗仪式活动,在庄严的国旗下,这名队员自信地在全校1000多名少先队员面前进行了国旗下讲话。仪式后,我及时地对他进行了表扬。通过这种形式的体验让这名队员的心理得到了激励,改变了他封闭的性格,让内心深处的阳光绽放了出来。
总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少先队工作中,这对我们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较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外,我们每一位辅导员本身还要有健康的人格和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何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运用与实际,还有待于我们去更深入地进一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