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萍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 041000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不可否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网络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在网络大环境下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些转变,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为让青少年能够以正确的姿态适应网络大环境,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滋生的新问题,从问题入手探析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够引导青少年适应网络环境,健康、阳光成长。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虚拟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紧密联系,网络环境也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新空间。虽然网络的出现从娱乐、学习、交往、生活等方面为青少年开辟了新天地,但同样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沉溺网络、价值观扭曲等。且这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关注,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应以正确的眼光看待网络大环境下青少年问题,并基于问题探析解决对策。
一、网络环境概述
网络环境是基于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的互联互通,依据某种协议实现信息的集合、联系、互通,实现网络文化的共享。它与现实物理相互对应,是一个现实的“虚拟世界”,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1]。
二、网络大环境下青少年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的出现影响着每一个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由于青少年年纪小、能力处于发展中状态,加之教育缺失、家长不重视等多种因素,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逐渐高于正面影响,导致青少年出现如下问题:
1、行为失范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失范的问题,他们隐匿在虚拟网络社会之中,以隐形的身份和人交往、与人沟通。这虽然能够让他们享受自由,但同样也逐渐削弱了他们的自我认识力与自我控制力。有些青少年甚至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上受人蛊惑,道德失范,走向违法犯罪。
2、情感冷漠问题
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正处于波动期,倘若他们过分沉迷于网络世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注意力。他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网络世界上,去寻求自我的快乐。现实与人交往的能力逐渐减弱,他们甚至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感受。情感的淡漠是大部分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最为严重的情感问题,他们缺乏对外界人、事、物的关心,情感的发展逐渐不健全。
3、价值错位问题
网络社会实现了资源共享,各种各样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网络最开始源于美国,他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形成思想战场。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其思想战场仍然存在[2]。青少年的各种价值发展处于形成期,很不稳定。网络的各种负面信息,如黄色、黑色、暴力等各种文化,侵蚀着学生的头脑,与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逐渐让学生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观,道德标准逐渐模糊。
4、责任弱化问题
网络具有无中心、多元化的特性。这一特性很容易影响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与控制力,会导致青少年的惰性逐渐滋生,导致青少年逐渐忘记了自己本身的责任。尤其是网络存在“无责任追究”,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忘记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甚至滥用权力。
三、网络大环境下青少年问题解决策略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成长发展出现了上述多重问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协同多个教育主体,针对青少年现存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予以解决。
1、强化教师认识,注重开展网络教育
网络德育教育的主人公之一是教师,教师必须肩负自身的责任,认识到网络大环境下开展网络教育的必要性。既要对学生接触网络做出正确引导,又要利用网络辅助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正向功能。
这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既要积极参加培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3]。同样又要将网络德育教育作为开展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开展与网络相关联的讲座活动、班会活动等,同样也要开展各种各样调研活动、交流活动。要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时就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指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使网络德育收到真正的实效。
2、加强技能培养,强化信息素养
青少年之所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处于道德任意状态,导致他们的各项素养发展不健全,出现了一定的网络使用困惑以及网络使用失控。是因为很多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发展不健全,无法真正认识到网络对自身学习成长的正面功能。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强化其能力发展。
这里所说的信息素养概念相对全面,既是指个体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自身的信息需要,又是指个体能够在上网时具备一定的自制能力、观察力、选择力,能够正确筛选信息、正确解读和利用信息。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课程或其他课程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发展,加强技能培养,从根本上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进入网络环境,利用网络满足自身的正向需要,促进自身发展。
3、净化网络环境,优化学生网络环境
青少年认知能力本身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加之整个网络环境相对庞杂,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干扰性。因此,社会信息部门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要做好网络监督、监管、监察以及网络净化工作。目的是通过各项工作打造一个相对良好、清晰、绿色的上网空间,让互联网能够成为传播正能量、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4]。
学校同样也要打造一个积极的互联网平台,宣传正面思想,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通过引导学生登录学校平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在优化学生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良性发展。
4、开展多元活动,丰富学生现实生活
学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利用线下活动弥补学生的心灵空缺,给学生带来快乐、温暖、呵护、关怀。这样能够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现实生活的趣味与多样,能够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感缺失,从而转向网络寻找慰藉。这样能够让学生合理处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也能够避免网络环境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5、联动家长参与,做好网络监督工作
当然,家长是开展网络德育的另一主人公。要想真正提高网络德育的有效性,学校就要联系家长,建立“家校”互动、双管齐下的德育教育空间。让家长认识到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家长能够主动的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且要及时的监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家长能够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疏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而不是强制约束孩子。这样的科学管理才能够提高家长的管理实效,网络监督工作才能够落实到位。
结束语:
网络的到来开辟了新的时代,让青少年能够以正确且积极的姿态适应这个新时代,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看待网络大环境下青少年成长发展随时代变化而滋生的新问题,要对青少年实施行之有效的引导、教育对策,这样才能够让青少年积极适应网络大环境,正确使用互联网,网络才能够助力青少年学习、生活,青少年才能在网络大环境下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党志平.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1):6-8。
[2]李春举.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心理问题探析[J].成才之路,2008(25):70-71。
[3]何悦.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青年与社会,2020(07):195-196。
[4]张鑫佃.网络暴力环境下青少年心理素质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2):128-129。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互联网+教育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建设多元网络学习空间,服务语文教育教学;课题类型: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HLW-2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