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琪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10062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担任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期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要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统一性是由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决定的,是保障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多样性是讲好、“讲活”思政课的必要手段,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统一性;多样性;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提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参考文献:
[]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9-03-19]]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由于缺乏对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没有厘清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使用范围,思政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一.坚持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方向,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是坚持多样性的理论依据,矛盾的普遍与特殊原理要求思政课教学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一)统一性是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有着从大到小、由宏观方向到具体举措的不同层次的统一性要求,这些要求是由思政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问题决定的。思政课建设统一性的要求取决于共同的育人目标。统一性是保证思政课发挥其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从广义上而言,思政课教学是为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准之上。具体而言,无论是中小学阶段、高中阶段,还是高校的思政课程,虽然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会导致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但是其课程教学目标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是实事求是理论原则的现实体现
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仅仅要完成好各项体现统一性的要求和规定,还必须发挥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思政课教学多样性原则的运用是“讲活”思政课的关键一招,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思政课教学多样性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基金项目:2020年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专项重点项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实效性研究”(立项号:XJYBSZ202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亚琪(1997.2—),女,陕西宝鸡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由于影响思政课质量的因素具有复杂和多元的特点,若是只坚守着统一性的教条和底线,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灵活变通,没有从实际出现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应对解决问题的话,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坚持思政课教学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遵循矛盾的普遍与特殊性原理
思政课教学既要坚守政治正确的统一性底线,又要发挥实事求是的多样性原则,将二者辩证结合,发挥共同作用才能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统一性底线,又要发挥多样性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是一种客观规律性的存在,存在于思政课发展的过程中,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必须正视这一矛盾规律。
二.推进思政课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统一性原则如同“统帅”,领导着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各司其职的“兵将”,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挥其长处,二者相互配合,辩证得结合在一起,不断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
(一)重点突破、典型示范,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从受教育者层面出发而言,针对学生日益复杂化的难题,可以推进思政小班教学、小组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试点实验。对班级里的重点、难点学生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利用个别教育、小班教学的方式提高班级整体思想道德水平,达到统一性要求。小班教学通过减少学生数量来降低多样性复杂程度,使得教师能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到每个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能够发挥学生的榜样带头作用,利用同辈压力达到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积极效果,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又降低了教师应对多样化的程度。在对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喜欢通过对历史、党史的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有的学生会采取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的方式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还有的同学从现实角度出发,通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谈论分析,或是自身实践,结合思政课堂内容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二)因材施教、各施所长,加强思政教学的专业性
建设好思政课程,需要在维护统一性底线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多样化教学,防止教条主义。从教育者层面出发来讲,老师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讲解思政课程。例如,有的教师理论逻辑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对指导思想有准确深刻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表层的、符号化的认知层面上;有的教师善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在古文古诗或是经典典故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启发,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创新发展;有的教师喜欢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丰富思政课内容,通过将学生的兴趣与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促进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寻求式学习的转变。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还需加强思政教学的专业性,做好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学习国家最新政策、增强思政教师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增进思政教学的灵活性
思政课教学质量受时空变化的影响,习总书记提到思政课多样性教学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指的是思政课教学可以与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学校数量庞大,不同区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方特色造就了当地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社会背景和生活经验,思政课教学应该利用好地方文化对于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作用。例如陕西地区的高校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会采取通过带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革命先驱故地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用地方文化特色融合思政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多样性的体现。思政课教学“因时制宜”需要发挥好特殊时期的社会历史影响作用。在新冠疫情发生的这一特殊时期,思政课教学“因时制宜”显得格外重要。在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风险和灾害面前,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加强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凝聚力和爱国心,不仅有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展开,对于更加坚定得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意义重大。
总之,思政课担任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大任,对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而思政课必须不断推进改革,既要坚守好统一性的底线,维护思政课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又要做到在实际的教书育人过程中灵活施教,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和任务为方向,采取适当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手段,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这才是思政课实效性提高的真正表现。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9-03-1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基金项目:2020年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专项重点项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实效性研究”(立项号:XJYBSZ202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亚琪(1997.2—),女,陕西宝鸡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