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概念建构及其教学价值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0期   作者:南云珠
[导读] 现阶段,在对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学中,
        南云珠
        万柏林区众纺路小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024,


        摘要:现阶段,在对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而在新课标背景下,为提升科学课程教学效果,发挥其在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价值,应做好课程概念建构。基于此,本文从小学科学概念建构入手,探讨实现概念建构方式以及其在教学中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概念建构;教学价值

        前言:科学概念指的是将理论方面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过程,这也是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主要任务,而科学概念教学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树立科学观念,并形成和正确科学认知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为提升学生今后对科学方面知识掌握效果,应帮助学生快速实现科学概念建构,进而提升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技术能力、创造能力等科学素养。
一、科学概念建构分析
        在新课标环境下,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培养,重视对学生科学认知教学,以此逐渐提升其对科学概念理解。同时关注对学生科学方法掌握水平以及科学态度培养,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和相关知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正在进行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应将学生科学概念建构作为重点教学任务。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保证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采用与生活相关的方法进行科学概念建构。其次,概念建构期间为帮助学生及早了解科学概念,应提升学生对相关事物认知,并在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了解和认识,以及思考促使其逐渐掌握相应知识与概念。最后,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方法方面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方法后主动进行学习[1]。
二、小学科学课程概念建构
(一)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概念”是在认识事物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对事物共同特征和本质特点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抽象名词。受人们对事物认识不断变化发展,导致概念也发生率相应变化。科学概念不再仅限于名词范畴,而是形成了一种内涵,与其他事物独有基本性质存在差异,且并非简单的“定义”。在开展科学教学中,通过不断增加和丰富学生对事物感性认知,利于建立科学概念。如在《周围的植物》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植物”这一概念,可提升学生对生活和自然认知,授课中可为学生准备花、景观树、苹果和萝卜等作为教学工具,还可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干、鲜、可食、不可食等结构材料,或让学生根据一定课程要求,自行准备相应物品。而学生在准备中会进行思考分析,并观察其与其他事物区别,部分学生甚至会手动解剖观察内部结构,这种方式不仅可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知识学习兴趣,而且利于激发其探究欲望,并在感性认知中逐渐建立“植物”概念。


(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的本质在于实践,因此在进行学生科学概念构建中,应重视对相应科学探究活动应用,借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事物规律和本质,激发其对未知领域探索兴趣,并通过大量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自信心。在教学阶段进行科学教学中,科学活动面向经验认知不足低龄学生,在进行活动设计中,应将活动开展重点放置于树立科学观念,以及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途径和方法掌握方面,放学生通过时间活动加强对科学概念理解。如下进行《文具的科学》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现有的文具,如铅笔、钢笔、橡皮以及文具盒等,教师通过简单讲解,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其进行文具工作原理和作用等方面探究,利于提升学生对“文具”概念认知。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随着教学理念发展以及教学方式改革,在教学中提升了对合作教学方式重视,且成为常用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效果,同时可提升学生沟通交流方面能力,在科学建构教学中利用合作教学,利于加快提升学生对事物“概念”掌握。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对“摩擦力”和“摩擦力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间关系”科学概念理解,教师了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如“雪天,怎样防滑呢”、“怎样能轻松地搬动一个很重物体”,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方式,结合生活中经验对问题进行解决,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解决方案,引出“摩擦力”概念。
(四)提高元认知水平
科学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对科学概念建构效率,应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首先,应在学生概念形成期间,通过反复训练学和检测,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掌握学生进步情况,并确定其与教学目标间差距,其次,应配合采用多种适合策略,提升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不断自我反思,判断自身与他人经验体系是否相一致,并对存在逻辑错误推断进行分组。最后,在相应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活动成功和失败原因进行反思,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和能力培养。
(五)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对学生进行基础科学概念教学后,为提升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应不断深化科学概念学习,通过将科学知识与生活方面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对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对其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化其对科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掌握科学概念建构方法,逐渐树立正确科学观念,提升其科学素养,在对学生在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以及未来进行更加复杂知识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如在《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相应认知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录制好的视频,将气球放在烧瓶上,并用热水将其加热,气球膨胀后用冷水冷却,此时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教师可引导牌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分析出现热胀冷缩原因,并结合实验可对自行车轮胎会爆裂等现象进行解答[2]。
结论: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概念建构,可提升其科学素养,对其今后科学方面能力提升以及相关知识学习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科学概念研究,同时由于科学概念产生与实践过程中,因此,在实际进行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相关时间活动机会,通过开拓引导逐步建立科学概念,最终养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程概念体系建构与教学价值[J].教育探索,2019,320(02):51-55.
[2]杨春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概念建构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00(012):19.
作者简介:南云珠,女,汉族,籍贯:山西左云,生于:1984-02,工作单位:万柏林区众纺路小学校,单位省市:山西省太原市,单位邮编:030024,职称:中小学二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科学学科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