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渺龙[1]栾学红[2]武胜涛[3]
威县第二中学[1]苏威仲夷学校[2]枣元学区中心校[3] 邢台威县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性的活动,称其为复杂性活动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解释教学,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本质观,教学本质观又决定着教学评价观和评价取向。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其“一校一品,多校多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特色,决定了试验区各校要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双师”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是推进教学改革重要机制,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师生共同体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学质态健康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细化特质,关注核心素养要求,建构六大评价维度的评价体系。
1.教学目标合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要以设计明晰目标为指向,以完善学生核心素养为取向,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和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科特征,把握教学梯度,设计具体的、明确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协调统一。
(1)目标价值取向要正确。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点,落实“三维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崇尚真知,夯实基础,挖掘、渗透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有效运用科学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层次的挑战性和动态的生成性。(2)目标内涵要准确。根据新课标着力厘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着力设计出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正确认识与理解学习的价值,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要达成目标的愿望。(3)目标实施路径要明确。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着力设计出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目标,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与能力点目标,有序实施教学的环节点目标,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机统一。通过课堂学生问答、学生练习、学生操作等路径有效解决问题,自觉反观预设目标,及时反思教学成效。
2.教学环境和谐。课堂教学环境要求课堂的物化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都具有支持性,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关切学生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的常规、程序、座位安排、色彩与空间、学生行为规范和要求, 以及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力求场境设计应与时俱进,情境设置有人文情怀,心境营造要激发潜能。(1)场境设计应激活资源。优化教学物质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支撑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设备使用体现先进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教学主题,拓展学生对教学主题情境的遐想和创生空间,提升数字化生存能力,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情境设置应激励对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追求师生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所形成良好学习状态,创设平等、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主动关注所有学生,教态亲切自然,与学生平等对话,语言得体,利于学生提升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3)心境营造应激发潜能。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激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心向,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形成学生充分表现、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有效交往成果,形成目标实现的持续性动力。
3.教学内容适切。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定位,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学容量、深度安排要科学有序。关注教学重难点解析,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知、辨析重点与难点知识,建立不同资源间的有机联系,努力使教学内容更为适切。(1)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合学情。尊重学生学习素养差异进行差异性资源选择,使得所有教学内容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对教学资源“重构”──增删、更换、改编乃至创生,并依据学生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将重点作为核心内容展开教学,逻辑清晰,注重讲练结合,提升巩固率。(2)教学内容组织要适度。教学内容组织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实施,明确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难易、深度,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找准知识的生成点、技能的培养点与情趣的激发点,遵循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3)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应新趋势。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有效内化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把“课标”信息、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并注重进一步拓展学科资源,吸纳新观点、新问题、新技术以及反映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及要求。
4.教学过程严实。课堂教学过程要求重视教学策略的优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化学生自我更新、自我指导、自我监控的意识。通过优化学生参与、科学组织、启发引领、动态生成、精致讲练等方式,有效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发展过程、认知和情感态度形成过程。(1)教学流程要精心规划。教师精心组织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秩序,有条不紊地安排教与学活动,主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导入,讲授、讨论、活动、练习、总结、作业布置等各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恰当、适宜,杜绝拖堂现象。(2)教学指导要精准。教师在教学进行中,评价学生观察、实验、讨论、提问、释疑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关注动态生成,进行明确的诊断、透彻的分析、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培养自我反思和矫正能力,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行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课堂教学结构要精巧。课堂处于张弛有度、和谐有序的状态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度。
5.教学方式多元。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变教为帮,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让“教室”变“学室”,让“讲堂”变“学堂”。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培养其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策划、鼓励、驱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其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挖掘其学习潜能,使其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2)强化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人类的社会互动是一个实时而连续地发生的、符号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它借由非语言和语言的途径,以听或说的方式,被所有参与者共同互动塑造。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有效设计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激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相互帮助,有效解决冲突,完成合作任务,分享互动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方苗,何向阳.以双师课堂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05):45-49.
[2]李佳琪.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