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平
郧西县实验小学,湖北 十堰442600
摘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合作;探究;目标;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别老师对此领悟不深,常常存在着流于形式和作用不大等弊端,就像我刚刚起步时一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呢?下面是我从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几点体会:
(一)优化小组组合。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小组学习模式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问题。分组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1.依学生特质分组。2.分组要合理搭配优等生和学困生,如果是6人合作小组,一般以两个优等生,两个学困生和两个中等生为主要构成原则。3.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特性。4.教师要动态化变更小组成员,活泼合作学习的气氛。
(二)体现主体意识。合作应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学生预习问题的统计,要提出实际性的问题,而且不能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其合作也只能是低效的。小组合作前,要先确立活动目标,即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有个明确的方案,在整个小组中达成共识。另外,小组内要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学生思想压力轻了,自信心增强了,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述自己的意见,他们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交流,再也不会出现优生演说,学困生陪坐的现象了。
(三)设计科学的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因此,在下达合作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设计小组活动时应考虑教学目的,既怎样把课本中的语言自然渗透到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活动消化历史知识。
??2.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3.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任务有关的背景知识或相关的资料,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
??4.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当。太难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表达,有的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使用汉语交流。太简单时,学生就会不屑一顾,随便说几句,甚至会借此机会闲聊、说笑,形成表面上的“假热闹”。
(四)当好引导角色。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正确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钻进去。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眼下的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只是个表达的过程,缺少的是倾听的过程,有些同学忙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本就没有去认真听别人怎么说,怎么想,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当然,真正的合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老师要引导好、真正用好小组讨论的形式,真正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一节课时间有限,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本课时的任务,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展开合作学习时,就匆匆结束合作学习,草草收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也容易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操作和总结的时间。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足够的交流讨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结束合作学习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汇报、反馈的时间,从而完全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准确信息,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予以指导。
总之,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时,不能为了时髦而合作,为了热闹而合作,而应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方法,不断总结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 教改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J]. 马建桂,王檬檬,高华.??继续教育.?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