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琼
安徽省霍山县第二中学 237000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也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指导。在研究教学策略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明白,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技能的培养,进而学会学习。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该如何巧妙地对教学策略展开应用并促使其发挥作用呢?笔者在本文中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有效策略;道德与法治;初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宣扬和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品质的学科,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学生展开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不断地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的学习之路走得更加顺利。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的,它们或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或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等。
一、联系现实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教师也因此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减轻初次面对新知识的疏离感,进而有着学习的方向;二是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其中涉及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生活素材,还可以在其中融入游戏因素,看哪一名学生能够成功地分析出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例如:在进行《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内容的教学之前,笔者就搜集了带有情绪的词语,如乐极生悲、喜极而泣等,还会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搜集相关的故事。针对“乐极生悲”这一词语,笔者就为学生引入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就会将这些词语和对应的故事呈现给学生。当学生完成观看之后,笔者就会对学生说:“你们能够说一说这其中涉及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吗?”笔者所呈现给学生的词语和故事都是很明显的,以“情绪”为主题。此时学生就可以围绕“情绪”展开思考。笔者会组织学生进行抢答,表现积极的学生就能够得到笔者的奖励。抢答的形式会使得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奖励也会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讨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进而交换彼此的思想,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拓展和锻炼。
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讨论时间。当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也不能置之不理,而是需要发挥自己的督促作用,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讨论的问题中。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有着较高的讨论效率,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进行《青春的证明》这一课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白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和自强,并且引导学生去探索增强自信和培养自强的方法。基于此,笔者就为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自信的作用有哪些?2、自强的内容有哪些?3、如何增强自己的自信呢?4、如何做到自强呢?然后笔者就会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为接下来的讨论活动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接下来学生就需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笔者要求每一名小组成员都需要说出自己的思考结果。笔者会规定讨论的时间,并且在讨论时间内走下讲台进行巡视。当学生完成讨论之后,笔者还会给学生留出展示时间。
三、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到底该如何去做呢?他们需要提前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然后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当教师成功地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之后,学生就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需要学生去生活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搜集。此时笔者就不会给学生限制,而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去进行搜集。因为法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想要在未来成为一名教师,因而他们对有关教师的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则觉得交通警察很帅,因而想要去探究有关交通的法律。除此之外,笔者还会要求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进行预习,并且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测。在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的时候,笔者就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进而将学生进行分层,为他们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学问题、布置分层课后作业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中心,这是现代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的。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讨论以及尊重个体差异。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明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探微[J].中学课程资源,2017(09):16-17.
[2]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1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