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后习题,促进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付雪娟
[导读] 从“人教版”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变了,课后习题也出现了新面貌。
        付雪娟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练川小学  325400
        内容摘要:从“人教版”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变了,课后习题也出现了新面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对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经过调查,教师对课后习题研读思维较浅,处理方式单一,意义功能不明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对此,我从统编版和人教版两版教科书的相同篇目的课后练习题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具体从题目的数量、表述、架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梳理,归纳出统编版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题的变化之处,凸显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学重点,研“数量变化”导“学习重点”,研“表述变化”导“学习活动”,研“架构变化”导“学习策略”,以题导学,以题促学。
关键词:研“数量变化”导“学习重点”、研“表述变化”导“学习活动”、研“架构变化”导“学习策略”
        面对统编版教材的新变化,教师应该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我以统编版和人教版两版教科书的相同篇目的课后练习题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具体从题目的数量、表述、架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梳理,归纳出统编版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题的变化之处,凸显统编版教材的教材编写意图与教学重点,以题导学,以题促学。
一.研“数量变化”?,导“学习重点”
        以四年级为例,两版教科书同类型同主题的相同篇目一共是10篇课文,有的课文课后习题数量增加,有的减少。如课文《白鹅》在两版教科书中的课后习题,比较这篇课文的两版课后习题,我发现统编版增加的内容是结合“阅读链接”的拓展阅读,并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异同点。像这样的增量在《猫》中也出现了,统编版在人教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题:“读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从这一“增量”中可见,统编版更加注重课外阅读,同时在阅读中强化表达。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比较这篇课文在两版教科书中的课后习题,我发现不仅题量有删减,内容也有删减:人教版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抄写语句段”这两类题在统编版中都被删去了。
        经过比对,发现统编版中“背诵段落”与“抄写语句”大量减少,从这一“删减”中可见,教科书对“基础识记”的要求降低。
        从两册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数量变化来看,一增一减中,编者有一个很明显的意图,即让课后习题成为教师备课的导向,明确教学重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在人教版教材时,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背诵描写“孔隙”的这一语段,但根据统编本教科书课后习题,教师将“体会作者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作为学习重点,由此引导学生圈画相关重点句子,从“怀着好奇的心情”、“自以为”、“感觉”、“又感觉”这些典型描写人物体验感受的关键词中让孔隙狭小的特点深入人心。这样的教学重点,紧紧呼应课后习题,形成关照。
二.研“表述变化”,导“学习活动”
        对比两版教科书的课后习题,尽管有些课后题承担同样的任务,但在语言的表述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一)由“模糊”变“清晰”
        “多读几遍”和“有感情地朗读”是人教版教科书课后习题要求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表述,没有明确读的具体方式、针对目标、注意事项,因此学生只能凭借主观意识来进行读的学习。但在统编版中读的方式更加多样。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人教版中只表示“我要多读几遍”,而统编版中则要求“注意读好众神的名字”,显然统编版的要求更加清晰具体。


(二)由“单一”变“多样”
        “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想一想”、“讲一讲”这些表述在统编版课后习题中出现频次非常高。题目语言表述的变化反应了编者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导向,研读表述变化,分析变化的特征,探究变化的内在意图,能帮助教师探寻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
        由此可见,使用统编版教材后,明确了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与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朗读训练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以《走月亮》为例:
借助课后题“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为主问题,搭建学习支架,开展学习活动。
(1)自主学习。学生带上想象的翅膀,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多维度表述,让一幅幅画面浮现眼前;
(3)创设情境。借助画面、音乐,情感朗读,感受画面的美。
        这一课例中,学生在核心问题引领下,顺利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顺学而导,提领而顿,实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得益于课后练习的导引作用,将习题设计为学习活动,更好地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
三.研“架构变化”,导“学习策略”
        统编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在架构上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积累的基本要求之外,特别强调单元整体意识,注重设置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联系生活实际的语文实践练习。
(一)由“扁平”到“递增”
        统编版教科书编者在编写课后练习时,强调了单元整体意识,单元内不同课文的课后练习不仅呼应承接,而且训练学生能力螺旋上升。如《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同属于两版教材“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主题下,统编版的课后习题明显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爬山虎的脚》课后习题“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下来”与《蟋蟀的住宅》课后习题“课文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围绕语文要素的前后承接。旨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但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在学习目标上承担着对前一课习得的方法进行训练的目的,故而《蟋蟀的住宅》课后习题三又增加了“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由“积累”到“语用”??
        统编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内容除了积累的基本要求之外,特别强调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的语文实践练习等。如人教版中课文《猫》的课后习题3是“我能体会到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作用,还能用这些词语说句子呢。”而同样的课内语段在统编版课后习题中设计为“小练笔”的形式,要求“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由此可见,统编版教科书侧重于通过课后习题呈现单元语言要素训练点,关注学生能力起点与学情。同时,统编版教科书课后习题更注重学法的多样与学习的深度,更拉近学生生活实际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在有增量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行路径。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结合课后习题1和3,体会作者观察的连续细致,感受语言的生动准确是重点,也是落实阅文要素的关键。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策略,进行深入体会。课后题3对比麦加文的《昆虫》片段,在学完课文后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说说与课文语言的不同之处。这不仅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再一次落实,更是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阅读方法进一步得以巩固。
        统编版教科书的课后习题较之于人教版教材有诸多变化,是重要的教学依据。对此进行比对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学习重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活动,运用多样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璐.吃透编者意图,凸显训练重点[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8,(29)
[2]徐美勤.从课后习题中把握统编语文教材新方向[J].教学与管理,2018(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