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史味·韵味——三味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朱华瑛
[导读]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阵地,如何打造一堂生动有趣意义隽永的历史课,是历史教师探索教学的永恒主题。
        朱华瑛
        塘栖中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106
        摘  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阵地,如何打造一堂生动有趣意义隽永的历史课,是历史教师探索教学的永恒主题。笔者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课堂趣味、强化课堂史味、挖掘课堂韵味这三方面着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趣味  史味  韵味  高中历史教学

一、研究背景
        对于构建怎样的历史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学生角度来看,有认为要有趣的,能听老师讲点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有认为要有深度的,不是就某一历史事件泛泛而谈。还有的认为,历史课堂除了传授历史知识外,还应肩负起弘扬爱国主义铸造民族性格的重任……面对这些纷繁的标准,如果老师只是局限于在课堂陪着学生一起看书划书背书,兢兢业业的力争落实每一个知识要点,难免乏味。如果老师把趣谈杂说都搬上课堂,学生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但总是缺了点历史课的感觉。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应兼具趣味、史味、韵味三要素,在尊重客观历史的情况下,给学生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兴趣导向思维引领。
        首先是趣味。林语堂先生曾说过“求知、养趣,是一切学问的水源”他也曾猛烈抨击过“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的畸象。所以,兴趣的激发对接下来的教学意义重大。一旦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那就好像点燃了烟花的引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维碰撞,必然会带动一整节课的活跃气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次是史味。历史教学光有兴趣引领肯定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发现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东西。走入历史还仅仅是第一步,更多的还需要去理解历史分析历史。历史课并不仅仅是教授历史知识,历史课还应该具有它自己鲜明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把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进行融合不能完全割裂,让学生有更为完整全面的历史理解,更好的体现历史教学的鲜明的学科特点。
        再次是韵味。有没有这样的一节历史课,让你上完了之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这一节课刚结束就让你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开始。让上课不仅是为了成绩,更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性情的陶冶,让学生在面临历史两节连堂的情况下,仍能发出“岂不乐哉,何其美哉”的感概。
二、实践载体
        (一)实施课程的选择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这一节课是选修6第四单元第2课的教学内容。这个专题主要讲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从内容设置上看:这节课和必修思想史中文艺复兴的内容结合紧密,在时间上在空间上在艺术表现的层面上都可以把它作为这一西方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有效补充。
        从高考考向看:在2016年浙江10月选考中,就以材料题的方式出了这个知识点。材料中出示了西斯廷小教堂的两幅壁画《雅典学院》、《创世纪》,然后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材料中的壁画内容分别源于什么故事?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人文主义追求?
        从考试说明看:在《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中,有关这节课的要求是这样的:①圣彼得大教堂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b ②西斯廷小教堂中著名壁画作品 b ③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c 。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丰富的图片,有趣的故事,肯定可以设计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五大核心素养。
        (二)教学主线的安排
        以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简单介绍,拉开这节课的帷幕。以其优秀的作品作为载体,落实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圣彼得大教堂正门右拐角处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出自他的手笔,简明流畅的人物线条,垂首凝目的面部表情,把圣母玛丽痛失爱子难以抑制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他作为雕塑家的杰作。西斯廷小教堂的穹顶壁画《创世纪》用强健的体魄展示了人的力量,祭坛后面墙壁上《最后的审判》既是对佛罗伦萨起义中牺牲的烈士的深切悼念,又是对罗马教皇和美第奇家族暴政的无声控诉。这是他作为绘画大师的杰作。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圆顶是他设计的,完美解决了圆顶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这是他作为建筑家的杰作。再加上他本人坚毅的性格和艺术上不断创新突破的勇气,让我认为他可以成为这节课的灵魂人物。这样的安排,既能用一条鲜明的主线串联起各主要内容使其不显得支离凌乱,又能伴着人物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和曲折坎坷的心路历程对西斯廷小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中丰富的艺术藏品和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娓娓道来。
三、实施策略
(一)三味教学之趣味
1、善用人物细节,凸显人文情怀



        在必修三《神权下的自我》这一节中,我们提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根据课本的内容,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从但丁、彼特拉、薄伽丘时期人类自然的欲望,人的本能到莎士比亚时期人性的仁爱和友谊,高尚和尊严。这是从文学方面我们感受到的人文主义。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从雕塑方面,从绘画方面,更直观的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那些艺术大师们,用刻刀的精心雕琢和画笔的传神描摹,将冷冰冰的神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用健硕的人的形体加以展示,把神人性化人形化。更有助于我们通过学习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来更好的理解人文主义这一精神内涵。
2、巧用典型图片,强化空间概念
例一:
例二:

        我们发现,在现今的试题中,有关空间概念的试题在不断增多。

特别是在战争史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一张静态的战争局势图,就可以动态的串联起整个战局的发展走向。这些试题的出现既是核心素养下时空观念的引导,同时也促使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把核心素养的某些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例一的这张图上,就非常准确的展示了本节课的两大典型建筑西斯廷小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其中大教堂前的椭圆广场和小型梯形广场也非常准确的展现出来。更不要说广场两侧四排粗大的柱廊,犹如教皇张开的双臂,时刻准备拥抱来自各地的朝圣者,既昭示着异教徒的皈依,又提升了罗马教廷的神圣地位。
        在例二的这张图上,米开朗基罗的穹顶壁画《创世纪》和祭坛后面墙壁上的《最后的审判》以非常直观的状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再配上画作边上仰头读信的细节,同学们再也不用担心在练习和考试的时候,为搞不清楚这两幅名著的具体方位而捉急了。
(二)三味教学之史味
1、探寻历史真相,挖掘历史内涵
问题设计1:为什么罗马会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中心的原因?
问题设计2:教皇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初衷就是为了宣扬罗马教廷的权威,但为什么教皇会允许这么多的人文主义者去美化教堂?
问题设计3:为什么说圣彼得广场的竣工,既是人文主义创造精神的鲜明体现,也是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逐渐衰落的反映?
教学意图:以上问题的设置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时,可以联系上一节课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所学,并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加以说明。并不一定要有完全统一的结论,言之成理即可。其目的也就是培养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这一素养的能力。
2、搭建历史构架,理清历史脉络
①把必修和选修内容有效整合。
        在必修3文化史和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其实对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内容都有所提及。但在必修的课本里,时间跨度比较大从14世纪到17世纪,空间跨度也比较大,直接从意大利转到英国。对文艺复兴背景的讲述比较简单,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呈现,侧重于文学这一层面,主要讲述的是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及莎士比亚。
        而在选修课本中,从时空层面,我们可以从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讲文艺复兴的兴起,也可以从16世纪初讲罗为什么会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再与必修中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在莎士比亚的影响下步入高潮的内容衔接。从而在时间空间上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进有更系统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选修课本中,从文艺复兴的背景上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佛罗伦萨会有“文艺复兴”摇篮之称。有哪些因素酝酿了这一场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文艺复兴的表现形式上,更完整的理解文艺这个概念。文艺,它应该是文学艺术的合称,它不仅包括必修中提到的那些文学家,还应涉及到达芬奇、拉斐尔、布鲁内列斯奇、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绘画、建筑、雕塑方面的大师。有了选修的内容补充,同学们对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内容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②把已有和现有知识梳理串联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艺术家们用刻刀用画笔来展现他们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具体到建筑也能体现人文主义他们就有些疑惑了。在这里,我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说明圣彼得大教堂在外观上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非常接近,但又不是完全相同,他们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圆顶的设计又打破了中世纪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那种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宗教神学人士刻意营造的神秘莫测的气氛慢慢被巴洛克建筑所取代,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正在日渐兴起。
(三)三味教学之韵味
1、所闻所见——意味隽永的表述与辉煌灿烂的名作相辅相成
        让我们用一帧帧的图片,呈现美轮美奂的镀金青铜华盖,体会小天使们在柱子周围欢快盘旋的心境,呈现圣贤云集的《雅典学院》,感受哲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相聚一堂,理性思维激烈探讨的巅峰时刻。用一段视频领略圣彼得大教堂外观的华美庄严,感受西斯廷小教堂内部的精美细致。我们不得不感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确实拉近了时空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辅以教师凝练,又极赋感染力的描述讲解,必然会使这堂课增色不少。
2、所思所感——坚毅不屈的性格和创新求真的理念相映成辉
        本节课的核心人物米开朗基罗,在人物性格上和艺术创作上也有很多亮点。

        通过问题的设置,我们可以发现画家关注社会,反对封建等级的这一面,他一改原先的创作风格,着意于对现实生活的描绘,来控诉人世间的痛苦和不平。这是对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的继承,也是对中世纪艺术表现形式的突破和创新。
四、实施反思
        赵亚夫在《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谈道:“历史课堂应是把看似凝固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活生生的素材。”
        我们用有形的文化载体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无形之中传承着一种思想和信念。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科思维的拓展,更应该是在与先贤圣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在经历过一幕幕波诡云谲的历史事件后,重塑自我人生观价值观重构建设社会主义使命感责任感的过程。这是,也应当是历史教学所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做的不如预计的那么完美,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思路的引领者,方法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在,教师就应该在历史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多方式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提升课堂趣味、强化课堂史味、挖掘课堂韵味这三方面努力下功夫,让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都得到相应的提升。真实的课堂不完美,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不正是需要我们努力的方向吗。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2]张亚《深度教学:高中历史课堂转型的新意蕴》《中学历史教学》 ,2017 年第3期
[3]韩金晶《高中历史选修与必修衔接探究——以人民版教材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王振宇《架起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闯的桥梁》《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30期
[5]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