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 江苏 江阴 214443
【摘要】深度教学不是单一的追求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的教学,深度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知识理解而教,为学生的思维培养而教,为学科的教育意义而教,为学生的能力提升而教,为学生的素养生成而教。笔者通过对一道习题评讲中设计有关教学内容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尝试将课堂教学推向更深的层次,用问题设计引发课堂深度教学。
【关键词】问题 引申 递进 深度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对象,而教师则是将已经筛选出来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于知识的静态理解,而忽视知识的教育立场,是无益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深度教学理念倡导从知识的教育立场出发,是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成果,在师生教学交往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意义系统,关乎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追求深度教学理念,构建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
这是对六单元课本最后一道练习题进行评讲,并且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基本上都能够做答出正确的答案。在此,我主要是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导着学生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生1:①可以通过C的不完全燃烧实现。
师:对,①只能通过C的不完全燃烧实现。
(我故意将只能二字重读并拖长。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发现了我这句话中的一个大错误。)
生:(齐答)不对,不对,还可以有其他方法。
师:比如呢?
生:(齐答)C和CO2在高温时就会生成CO。
(学生们喜滋滋的,为自己能订正了老师一个“错误”而得意)
师:很好,还有什么方法吗?
(学生们又从喜悦中陷入沉思)
生2:C和H2O在高温时会生成H2和CO。
(学生们向生2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师:很好,那我们这道题目中的其他转化是不是都有多种方法呢?
生:是的。
生:不是,有的只有一种。
(学生中产生了分歧,他们的劲头一下子被提了上来)
师:让我们重新开始对这道题目进行深入的探究,你还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本题
中的各步转化呢?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多?(过了一会后)谁来说②的转化有何方法?
生3:C在O2充分燃烧会生成CO2,还有C还原CuO也会生成CO2。
生4:我们方程式配平时,还写过C和Fe3O4反应,也会生成CO2。
生5:C既然能和Fe3O4反应,就应该也能和Fe2O3反应。
生6:对,他说的对,我支持他的观点。
有些学生:不对,我们没有学过C能和Fe2O3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
生5和生6立即辩解:C具有还原性,它可以还原金属氧化物,它应该可以还原Fe2O3,老师你说呢?
师:(每到此时,我的内心都十分欣慰,因为学生们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同学们注意到了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这很好。而且,C确实也可以还原Fe2O3。我们将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进一步学习。
生7:受到了②的启发,那③的转化岂不是有更多的方法了?
班级中的学生:是啊,原来这道题目这么有意思啊!
生8:老师,其实CO2也可以转化为CO,题目中怎么少了这步转化呢?
师:你说的很对,你的观察很细致。
生9:老师,我们把这步转化补充在题目上吧!
师:你们太棒了!连我们的教材你们也能帮他锦上添花,我应该打电话给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次印刷时,要将我们班同学的意见补充上去。(学生的兴奋溢于言表,而且不久之后新教材中已经将这一步转化补充上去了)
生10:⑤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转化。
生11:老师,我们还可以把Ca(HCO3)2也加进来。
师:是的,这样,我们的题目就变得更加有挑战性了。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老师还真是小看大家了。没想到你们给了老师这么大的惊喜,现在我们就一起把想到的其它的转化方法都补充在刚才的答案旁边吧!
【教学反思】
深度教学不是片面的追求理解的难度,而是在一定基础上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全面性和层次性,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从而将现有的知识更好地整合和完善。
一、抛砖引玉,以问题开启深度思考的思维大门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一新学科的学习时,还没有在实践中很好地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开始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地吸收知识、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强化贮存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本应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主动固化旧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的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设置会引起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深度的思考整合。
二、引申谬误,让思辨开出融会贯通的智慧之花
在学习过程中,若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较易混淆的知识点而导致错误时,教师可以不急于否定、驳斥学生的想法,而是通过问题针对错误进行引申,使谬误的荒唐之处明白无误的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自我反省,达到不讲自明的目的,若能让学生自我辩论,效果更佳。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成功,学生的情感在此被激发,求知欲望被在此被增强,这种兴趣不是表象的,而是学生经历正确的化学思维之后的真正的喜悦,是学生初涉学科成果而收获的兴趣的起点。
三、层层递进,以实效推动教学相长的深度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求知的意志和品格的形成,如果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努力转变课堂形式,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亲切好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模式,让学生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求知者”,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的学习转化成为自主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国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J].教育革新,2010, (12):31
[2] 陈增菊.新课堂 新评价[J] .语文教学通讯2010,(27):24
[3]韩继斌 李小静. 巧用激励性评价[J]. 教育学文摘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