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芹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绣水中学
【摘要】环境保护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匮乏的大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得到越来越多环保人士的关注。环保和教育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必须要从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把环保和地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近几年,环境问题一直被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污染问题频发,土壤结构破坏、大气变暖、雾霾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从小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就变得刻不容缓。本文着重强调如何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地理课堂中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教学;环保教育;地理课堂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加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如2013年初我国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目前环境教育已经受到各国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我国教育部也把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认为有必要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环境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从地球宇宙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关环境状态数据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这些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使命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又如全球变暖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相关资料,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了解温室效应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进行分组讨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行为,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身边还有哪行行为是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温室效应的想法,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
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观看了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三、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
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开展了一次比较大的环境教育的活动后,每一个同学要把自己的体会或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写下来,再配以大家在活动中的照片,在学校以专题墙报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还走出校门,到社区中以标语和专栏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环保宣传。学生们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强化了环保理念。为了让大家的环保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中开展征集《每日环保一件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条必须做到的环保措施,由学生相互监督,比如有些同学提出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节约用水等等,这样,也就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环保行动。
四、利用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环保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3],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03年,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的急剧恶化诱发水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使致病微生物传播到人体,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
五、开展趣味活动,强化环保能力
??????? 对初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联系学校为学生组织趣味性环保活动[3]。如,以身边环境为主题展开演讲竞赛,或是在课堂中进行趣味性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有趣的环保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学习和探究,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身环保能力。开展环保实践活动,还需要真正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观察与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工作,把环保工作与地理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们对环保重要性的理解。教师在课上可以转变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了解大自然的污染情况,这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教育的模式,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理解,让其深刻了解到我们国家的环境危机,激发学生从小事做起,把保护环境当成日常习惯,坚持去做好环保工作,并把环保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叶清香.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阎守轩.环境教育价值引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王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