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期阶段,更是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强调。在核心素养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也应做出对应的改革与创新。从现实角度而言,数学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生活提供便利,也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小学数学教育更加强调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促使小学生灵活学习数学。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学生不断突破自身的数学水平,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必不可少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方法
显而易见,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严谨科学的学科,数学学习需要逻辑体系和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但是,据我观察,目前的小学教育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面重视度不高,在数学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当今的小学数学教育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再注重锻炼学生的教师采用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仍然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在锻炼和培养学生方面下很少功夫,最主要的是把时间留给讲课,或者是留给学生刷题。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作业压力大,无暇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思考新知识。长期以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固化,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不利于数学学习的健康发展。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课堂模式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数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主体,课堂的节奏都是由教师来把握,学生主要参与听讲这一环节。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更是由教师将整个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一方面,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是小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停留于枯燥困难上的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无法发现每一个只是背后的联系,也无法更好的理解每一个新知识,不利于提升数学学习的深度。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例如,在学习《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这一章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开始:“同学们,有人知道对称是什么含义吗?”“有哪些同学想分享一下自己对对称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给出自己对“对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对称”的内涵加以解释。在解释完成之后,可以结合实际物体向学生生动形象的展现对称的实际意义,如桌子,圆柱等等。然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身边的事物,举例说明哪些物体是对称物体。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也能促进学生对“对称”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也能引发对数学的思考。
二、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比较重。这一特点对教学而言,既可以是阻碍,也可以转为动力。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其作为动力能很好地推动学生探索求知。现今的课堂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并不是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他们并不愿意深入思考与探求答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思考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的思考能力就是在一遍遍的思考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下跳棋——可能性》这一章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让学生分析其可能性。情境式教学方法是针对数学较严谨科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的极好的办法。如在参加体育比赛时,有乒乓球、篮球、足球,晓敏和小红选择同一个项目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这样的思考题目以运动会为背景,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强,除此之外,这种情景是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可能出现的,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在情境下,学生自我实践,能更好理解所学,也能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对内容的挑选,在题目设置时也要花费精力,为学生举那些活泼、与学生比较贴近的例子,能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积极拓展课外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数学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拓展课外知识,既能促进学生思考生活,思考数学上的应用,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成就感。教师积极联系生活,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长,对数学课堂有不同的认识。也能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数学减轻一定的压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自觉思考通过数学方式解决,在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解决方案。这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现实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学习《我长大了——统计》这一章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举一些运用到统计知识的例子。如,分析某一次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状况等等,都需要运用到统计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还能在生活中的哪些领域中应用,数学又为其他的学科提供了哪些辅助作用。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需要耐心、细心地为学生做好引导,做好长期规划,不急不躁,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也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思考,最终学生将会将思考作为一个习惯,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结语:培养小学生的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能为接下来长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数学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发展、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学内容做好选择和设计,能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兴趣;积极拓展课外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灵活运用数学等等方式培育小学生的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张尚玫.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9) : 155-156.
[2]李绍乐.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 4 (27) : 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