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芳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
建立数学模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的或近似的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中,良好的数学建模思想,可以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使数学课堂变的更有趣,更高效。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何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建模思想进行系统、高效的学习?经过多年的实践,简单总结如下:
一、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本题以棋子为背景,考查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思想,根据已有的事实和自己的知识、经验,做出的探索性的题目。原题如下: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图案,摆第1个图案需要7枚棋子,摆第2个图案需要19枚棋子,摆第3个图案需要37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摆下去,则摆第6个图案需要
枚棋子,摆第n个图案需要
枚棋子.
解决本题学生主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建模、猜想等思维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本题出自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第二章复习题27题。题目如下:(1)你知道下面每一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小圆圈吗?第五个图形有多少个小圆圈?为什么?
(3)如果用n表示六边形边上的小圆圈数,m表示这个六边形边中小圆圈的总数,那么m和n的关系式是什么?
由于本题出现在九年级下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复习题中,解决本题既可以从探索规律角度出发,也可以通过待定系数法解决此题,所以学生只要善于利用教科书这一重要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重视教材上的题目,要把教材中题目进行适当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在数学课中充分应用好数学建模思想,也更利于学生建模思想的培养,再难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二、将所学习的知识体系化,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模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要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穿成串,而不能是散的。要获取理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并加以归纳、整理,以利于加深理解,方便记忆。
.png)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让学生总结得出: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顶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同底的两三角形面积相等,从而实现两图形之间的面积变换。
【拓展应用】
(5)如图5,有一块正三角形的草皮ABC,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将三角形草皮ABE移植到三角形的草皮AEC的右侧,成为一块新的三角形草皮ADC(A、E、D三点要在一条直线上),并保持其面积不变.请你画图说明如何确定点D的位置.
【提出问题】
(6)如图6,结合下面所给的情景,请创设一个问题并给以解答
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线段AB同侧构造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CBE,若△ACD的面积是3cm2,问题:
. 设计这两个题目是让学生运用总结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解决这类问题只要抓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顶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同底的两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规律,就能实现两图形之间的面积变换。
三、例题设计要具有模型化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例题习题的设计要加强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以补平时教学之不足。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典型例题:
某软件商店经销一种进价为每盘40元的益智游戏软件,根据市场分析,若按每盘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盘,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盘,
(1)设销售单价为每盘x(x≥50)元时,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销售单价定为多少元时,月销售利润最高?
(3)若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获得最大销售利润,则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成本=进价×销售量)
学生通过理解题意,完成解题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做二次函数的应用这类题目时基本的步骤是什么?”学生根据刚才的解题过程不难总结概括出:1、理解问题,实现转化。即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2、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写出函数关系式3、用适当的方法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求出函数的最值。4、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5、根据要求合理作答。根据例题的模型化作用,学生已熟知做这类题目的方法。紧接着我又展示了这样一道题目:
某商场购进一种进价为20元的儿童衬衣。销售过程中发现,每月销售量y(件)与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关系可近似的看作一次函数:y=-10x+500.
(1)设商场每月获得利润为w(元),求w(元)与单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商场想要每月获得2000元的利润,那么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元?
(3)根据物价部门规定,这种衬衣的销售单价不得高于32元,如果商场要想每月获得的利润不低于2000元,试确定x的取值范围,在此情况下,当销售单价x定为多少元时,商场购进衬衣每月的成本最少?最少成本是多少元?(成本=进价×销售量)
学生能够很快根据例题的模型将该题完成。设计模型化例题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四、原题设计要注重总结,建立模型,后面的变式都回到基本模型上来。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面积问题这一部分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典型例题:
例1.某学校要建一个长方形花园,花园一边靠墙,(墙长25米)另三边用花型铁栅栏围成,铁栅栏长40米
(1)花园面积能达到150m2吗?
(2)花园面积能达到200m2吗?
(3)面积能达到250m2吗?如果能,请设计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后,问:“你认为,做花园面积的应用这类题目时基本的步骤是什么?”学生根据刚才的解题过程总结概括出:1、理解问题,建立模型。即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求长方形面积问题。2、分析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写出长方形面积关系式3、用适当的方法求出长和宽的值。4、结合实际问题检验解的合理性5、根据要求合理作答。紧接着我又展示了这样一道变式题目:
.png)
变式训练一、变式训练二、变式训练三通过变形都能回归到例1的求长方形面积的基本模型上来,所以要注重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结合实际和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创造性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建立数学模型,又要注重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