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0期   作者:陈文光
[导读] 初中生物不仅涵盖了各种生物相关知识
        陈文光
        海南省陵水县南平学校     
        摘要:初中生物不仅涵盖了各种生物相关知识,还涵盖了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使得生态环境教育成为初中生物课堂中较为重要的知识内容,长期都得到生物老师的重视。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不仅能够促进生物教学发展,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故必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态环境教育;实践与体会
        引言
        经济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及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因为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进而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相关资料显示,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能够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使得人们自发的保护生态环境,而初中生物教学则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前提,所以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对生物教学发展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等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有机渗透生态环境意识
        教育40分钟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许多章节都蕴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如人教版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重要概念,包括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等,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中重点强调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并自觉参与植树、保护植物。另外,像“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可渗透“防止水土流失”;“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可渗透“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等等。关键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知识点,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体验生态环境教育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亲身经历环保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共鸣,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
        2.1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让校园处处洋溢生态环境教育的气息
        学习完“植物的主要类群”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给校园内木本植物分类挂牌;和美术老师合作,引导学生创作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拍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照片,并选择优秀作品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教室展出;从七年级开始,各班的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养护一种植物,在班级布置评比中作为一个考评点;“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等宣传标语在校园随处可见。
        2.2结合重要纪念日,开展各种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
        如每年的“爱鸟周”,教师可尝试开展系列环保活动:请林业局动管科的专业人员开展爱鸟护鸟的科普讲座,举办保护鸟儿的漫画展,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当地常见鸟的征文比赛,让喜欢绘画的同学设计爱鸟护鸟的小报,利用鸟类标本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活动。

在“植树节”前后,和团委老师带领团员们去农村植树,到本地森林公园开展“爱绿护绿”活动,创办“植树节”手抄报,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到自然带来的清新,懂得植树绿化的重要,同时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了生态环境教育效果。此外,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25日的“世界土地日”,都是很好的主题宣传活动日,有利于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和校外环保活动。
        2.3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参观生态教育基地
        利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请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协助,带领学生到学校自来水厂、县科技馆、农场环卫等单位参观,学生了解到许多生态环境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懂得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危害。在学生心中埋下生态道德的种子,使学生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坚固的“生态屏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3规范日常行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内容。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规范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具有环境道德要求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生物考研组通过举办“低碳知多少”活动,教育学生平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回收,反对浪费,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在厕所和走廊乱涂乱画,不损坏公共财物等。
        4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宣传,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机渗透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如在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六章“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讲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合理的森林资源利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行为使得荒山越来越多。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等也使得土地沙漠化的情况日益严重。又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学习时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相关条款。同时,教师可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法规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继续补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很好的人文教育,把海南人的保护环境意识提高到更高的思想境界,为打造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结束语
        总之,生态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势在必行,既是《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更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物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发掘拓展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环保内容,为培养21世纪具有高水平环保素质的公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尚云.初中生物课堂的多样性教学分析[J].学周刊,2021(01):97-98.
        [2]刘畅.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6):89.
        [3]屈蕴.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24):13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