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黄河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的浅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马红梅 张良 冯秋霞
[导读] 摘要: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黄河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生态保护是黄河治理的最佳途径,但目前黄河生态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重点对焦作黄河生态的现状问题及保护措施展开分析,旨在通过黄河水系生态保护,促进人水和谐,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焦作市黄河华龙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黄河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生态保护是黄河治理的最佳途径,但目前黄河生态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重点对焦作黄河生态的现状问题及保护措施展开分析,旨在通过黄河水系生态保护,促进人水和谐,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关键词:黄河治理;生态保护;重大措施
        1焦作黄河生态现状
        1.1焦作黄河生态修复取得的成就
        多年来在治黄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治河理念,努力营造爱绿、造绿、护绿氛围。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积极开展黄河“清四乱”活动,清理河道内违规建筑、各类垃圾,为河流生态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并与市公安、林业等部门与河务部门联合打击整治黄河河道非法采砂,取缔黄河非法采。在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生态涵养带建设等方面已建立联防防控、定期协商、全面合作等机制,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黄河防洪工程沿线着力打造沿黄生态涵养带,河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促进人水和谐黄河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2焦作黄河生态环修复存在的问题
        我市黄(沁)河沿线村庄多,垃圾堆放和处理设施尚不够健全,沿河群众、企业环保意识仍然不强,未从根本上解决在河道内垃圾随意堆放、前清后倒问题。且沿线村庄生活生产空间规模扩张,原有生态空间被不断挤压,导致焦作辖区内黄河流域原有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单一、生态抗逆性薄弱、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2焦作黄河生态保护体系及重大措施
        2.1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2.1.1 大力开展“清四乱”“清河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依法依规、明晰各方职责、实施部门联动,确保省河长办明确的问题按期整改到位;由市河长办牵头,组织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林业、农业农村、河务等部门,积极建立健全联审联批、联防联控的滩区开发管理机制,分类处置滩区环境问题,减少违规建设或未批先建项目增量,防止无序开发导致投资损失,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和河道有序管理的双赢局面,为黄河生态建设夯实基础。
        2.1.2加大生态带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带管护力度,坚决制止无节制围垦、开荒行为,以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提高生态带自我修复能力,使生态带植物覆盖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依据焦作黄河生态带建设需求,逐步实施退田还湿、退化湿地植被恢复等,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状况;不断加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管。
        2.1.3 加强水污染监督力度
        加强水污染监管,完善水质监测,实时掌握生态带的水质状况,对水质不达标的水系,及时了解其不达标的原因并进行治理,以确保水质达标。广泛深入开展生态带科学研究,提高生态带保护工作中的科技水平。水质净化以生态修复方法为主:采用以植物塘、生态滤床及人工湿地,通过沉淀、过滤、曝氧等过程净化河水及地表径流技术改善不达标水体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政策协同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区域内工业污染、畜禽粪污协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断面水质统一管理,联合开展黄河流域联合整治。


        2.2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沿线建设以“科学规划、积极保护、全面管理、持续利用”为指导方针,以保护焦作黄河生态系统、动植物栖息地为主要对象,采取保护、恢复和发展相结合的手段,在黄河防洪工程沿线着力打造沿黄生态带作为焦作的城市生态屏障。
        2.2.1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生态堤防工程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以黄河防洪工程为载体,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通过建设宽顶、缓坡的生态大堤,打造河流生态空间;在生态大堤建设中采用单元式海绵城市开发蓄水单元,采用蓄水湿地、雨水花园节点、滞留河滨绿地、堤顶道路植草沟、道路透水铺装等设施,将雨水储存在蓄水单元中,进行初步净化,下渗进入地下,降水过后地下水层补给河流水源。把降水从负担变为资源,保证进入黄河的地表径流水质不受污染,结合水土保持避免雨水下渗和排放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在有条件且景观基础好的提防节点升级原有设施,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建设景观节点提升景观效果如:锁水阁黄河文化园、御坝黄河历史文化园、法治文化基地、大凡堵口纪念亭、老龙湾险工、驾部控导39-45坝、丹河入沁口、白马沟抢险宣讲基地建设、西气东输大平台等。并用低影响开发系统串联各个生态节点及生态斑块,形成向外辐射生态能量的黄河生态绿廊。
        2.2.2 大力开展防洪工程植树绿化建设水源涵养林
        大力开展防洪工程植树绿化,合理密植,乔灌木结合,种植乡土树种,投入绿化资金用于堤顶行道林、防浪林、护堤林带、适生林、坝顶行道林、打造沿黄河生态水源涵林。黄河左堤零公里至锁水阁生态廊道建设与10里花堤景观带建设;黄河文化科普长廊建设;逯村至开仪控导(0+000-12+595)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沁左71+886-76+300水生态保护一体化建设,打造黄河生态廊道,使其与现有生态保护区风景区构建成生态网络体系,形成整体的生态屏障,最终使其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支撑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3 实施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依托黄河沿岸生态屏障带的全线升级,打造黄河生态带洲、湾、岛等生态系统,大幅提升黄河生态带景观效果,挖掘黄河生态带景观的潜能。整合修复规划范围内湿地、树木植被、河流、农田、城镇五大生态系统,明确黄河生态带空间位置和各段发展主题,划分保护区域。根据生态旅游的需求与市场特点,增加黄河生态带生态旅游景点,进行生态旅游和生态修复的开发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结合现状建设生态廊道,贯通河、湖、渠、湿地水网体系,联通沿黄生态系统,黄河支流(沁河)生态治理,从水利工程、水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村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产业等方面开展生态建设,打造黄河中游生态示范区。
        2.4 加强生物多样性维护
        增强对黄河生态带的保护,对退化的黄河生态带进行自然和人工恢复,依据黄河生态带自然演替规律,结合人工措施对乡土植物、陆生生物与水生生物进行保护和种类数量恢复,集中在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分别以人工手段为辅、自我调节为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地形改造和调整种植结构,保护现有的植物群落等生态环境,并结合局部有条件去通过退耕还湿、移栽杨柳、芦草等本地水生植物,确保鱼类、两栖类、鸟类等各种生物的栖息空间,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3 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想,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结合焦作黄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构建黄河流域焦作段绿色生态网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促进焦作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参考文献
        [1]王淑芬,杨乐,白伟岚.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雨水花园建造探析[J].中国园林,2009,(6).
        [2]赵颖.探索海绵城市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居业,2017,(3).
        [3]叶婷,句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