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
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 213000
摘要:问题教学是现在倍受教育界重视的一种教学理论。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励学生主动求知,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笔者在十余年的初中地理一线教学中,对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和创设策略,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巧妙地运用该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问题 问题情境 地理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研究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往往能产生学生的共鸣,此时创设恰当的、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的问题情境,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形成多向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所以,问题情境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笔者十余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一、初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
这是问题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提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将这些目标有机整合在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比如人教版七下《中东》一节中,可以通过展示中东地区的战争图片或视频来创设情境,问学生“为何中东地区战争连连?”,这个问题紧扣该节的教学目标:知道中东位置的重要性。
2.问题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此地理从根本上是植根于生活的,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因此,地理教师要努力挖掘生活中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共同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师生相互促动。比如人教版八上《水资源》一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存在浪费水和污染水的现象,会有什么危害?事实证明学生能够举出许多案例,进而能感受到节水和环保的重要性。
3.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是课堂最好的调味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八上《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一节研究课中,为了让学生熟悉我国重要的铁路线分布,教师可以设置乘火车旅游出行的游戏情境,正中学生爱玩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
4.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探究性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能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通过探究才能得到。比如人教版八下《北京》一节研究课中,为了引导学生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师结合历史材料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在确定国家首都时,为何北京会从众多的候选城市比如南京、西安中脱颖而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比单纯的问学生“北京有何位置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在对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的研究分析中发现,老师们比较常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大概有以下七种。
1.运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资料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使用频率最多的创设策略。多媒体资料可以是视频、图片、音乐等。比较形象生动,能起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节中,教师通过播放在黄土高原拍摄的电视剧的片段,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势特点,有了视觉认识,学生就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这个问题。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
通过寻求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比如《中东》一节中,教师利用之前学习过的西亚地区,让学生说出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区别,因为两地区的范围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学生会比较好奇两个地区的差别再哪里,进而会比较好地掌握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
3.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创设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只要对周围生活多加留意,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即可创设问题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比如在《农业》《工业》两节课中,教师问道:我们的一日三餐的原材料来自农业的哪些部门?我们教室和家庭里的物品分别属于什么工业部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地理,用地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孩子天生爱玩游戏,如果将知识内容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到在课堂中,势必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当好组织者,讲清游戏规则,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南方和北方》一节中,教师讲到南北方的地理差异,让学生分组比赛填词,完成如“南稻北麦”这样描述南北差异的成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5.提出假设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假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是透明的球体,那会产生昼夜吗?假如地球是静止的球体,那会产生昼夜交替吗?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6.运用相关资料创建情境
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引导、提示或启发性的资料,将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新内容组织协调起来,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或对新问题的解决。资料可以是历史材料、一段新闻、一句古诗词、数据资料等等,只要这些资料能够对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起到协调的作用,就可以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7.通过地理实验情境
地理实验教学就是运用一定的器材设备,人为地使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多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合理的地理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地理的研究乐趣。例如:讲《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动手,用泡沫球体制作地球仪,画出重要的经纬线,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经线和纬线在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兴致高昂,教学效果较好。
三、研究过程中值得反思之处
1.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注重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质量,不能单纯地为了使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而忘记问题情境设置的初衷。
2.教师要重视研究学情,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设出适合的、贴切的问题情境。
3.教学目标高效达成,要注意两点:一是掌握时机,保持问题与学生的思维同步,避免勉强设计。二是教学机智,教师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余方镇. 《“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教学研究,2000(4)。
【2】张春贞.《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地理教学,2011(7)。
【3】张文军.《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地理教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