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课程-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6月18期   作者:陈茂爱1,王娟1,原靖1,郭新宇1 2
[导读] 本文根据工科类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和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如何提高生源质量、开展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及全过程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陈茂爱1,王娟1,原靖1,郭新宇1 2
        1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61;  2山东省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201
        摘要:本文根据工科类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和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如何提高生源质量、开展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及全过程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并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工学矛盾、专业理论知识不系统等问题,提出了“生源-课程-论文”三位一体的改进方法和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工科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加速成长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 工科;非全日制研究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目的在于提高就业者的专业能力、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深入教育的理念也越来越强,因此,参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在职人员也越来越多[1]。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5%,2019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8.2 %,同比上升了3.2% [2]。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尤其是工科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在职工作和入校学习时间冲突较大,加大了高校的培养难度[3]。在同一考核标准、同一评价体系下如何做到培养高质量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的挑战。
        由于工科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形式主要以“进校不离岗”为主,所以在培养与管理方面较为宽松,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对象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生源结构复杂,这也会对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就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质量不高、学生积极性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4-6]。因此,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生源选取、入学考核、课程教学模式、毕业论文和导师监管等方面探讨“生源-课程-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于改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以期能够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相互沟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一、定向招生,全面考核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目前仍应以在职人员为主体,国内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体量已分占研究生教育的半壁江山[7]。并且教育部提出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并轨,体现国家对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视和决心[8,9]。首先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纳入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体系,希望非全日制招生借助与全日制招生相同的选拔过程获得同质的优秀生源,再经过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加以培养,最终能收获同样优秀的毕业生,实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证书含金量一致的目标。
        工科类非全日制专业研究生招生首先要不断增强服务于国家生产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主动性与适应性,可探索建立“订单式”定向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科研合作单位建立招生计划与培养联调机制。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参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管理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企业同时可以根据招聘标准,自助选拔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订单式”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指导老师,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一方面提升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社会接受认可度不高导致的就业问题。
        进一步健全工科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选拔体系,优化调整选拔标准与方式,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优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初试科目和内容,初试主要注重基础水平测试。另一方面要强化复试考核,复试要注重职业素质、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非全日制研究生面试环节中可考虑企业导师的加入,可增加案例分析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多元化授课,解决工学矛盾
        工科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身具备时间紧、任务重、理论差、经验足、能力好、实践强的显著特点[10]。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工学矛盾,所以需要制定既可以平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务实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来设置相应的选修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学习,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构建各种灵活、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是改革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特点,优化教学资源和服务,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实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短期集中面授,师生交流困难,时空局限性也造成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11]。采用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不脱离工作岗位接受专业教育,很好地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同时,采用线上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学内容信息容量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空间交互性,能充分进行沟通和交流。
        借力“互联网+”模式。分析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实际培养过程中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发现创新传统的培养模式,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模式可解“工学矛盾”之虞,即采用“线上+线下,课堂授课+实践实训,高校教师+企业专家”的培养模式,实行多元化灵活授课,可以有效解决在职人员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
        网络化管理、自主学习,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网络是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和共享大学资源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图书馆等方面,网络的应用均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体现现代管理的即时性、高效性、人性化理念,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三、全过程引导,严控论文质量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作为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为了增强社会影响力,切实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论文的质量,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鉴于工科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重点是应用课题的拓展或实际问题的解决,使研究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领域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选题时还要综合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科研时间与学术水平。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能力有限等主观因素和高校资源及实验设备有限等客观因素,无法进行研究量过大的课题。因此,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在开题前由导师制定时间节点,使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论文撰写。这不仅可以有效调动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注重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工作应注重当前本领域的前沿发展信息。高校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当今社会高端人才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办讲座,通过讲座的学习,了解前沿信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使非全日制研究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更好地促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上体现新意,预期的研究结果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
        导师应介入到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中去。要贯穿选题目的意义、试验方案和研究方法、结果及结论等内容,仔细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详细修改意见;要定时对写作情况进行检查,不仅检查进度,更要注意审查论文的选题是否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论文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先进性,技术路线是否合理; 工作量是否饱满;对导师所提问题的修改情况等。如果做到这一点,论文的创新性和研究结果的指导意义会更凸显,并且学位论文的抄袭或弄虚作假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必须做到评审的公正与严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送审应实行匿名送审制,切实严格地从数量较大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在管理层次上要强调保密原则,不允许泄漏评委的名单,而且学校管理部门既要给予学生在评审情况不利的时候有一次申辩的权利。
        四、 结语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高校应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工科的专业特色、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全过程引导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生源-课程-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朝着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为国家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正芝. 学习化社会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3(2): 76-79.
[2] 杜绍帅,任瑞,宋蕊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冶金教育,2019(04):74-76.
[3]王桂林, 程翠玉,姜玮. 人才强国战略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10): 13-16.
[4]高一华.关于新政策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高教学刊, 2018(9): 191-193.
[5]杨彦海, 张旭, 杨野.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05): 530-535.
[6]张海军,王爽.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议[J]. 继续教育研究, 2014(1):70-71.
[7]郭军,郭宁.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研究[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3): 15-19.
[8]陈谦.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实施路径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18(1):73-76.
[9] 周文松,朱爱红.关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 2010(1): 51-54.
[10]赵宏伟,董晓娜,林友芳等.工科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9(07):59-63.
[11] 张伟,张潇,喻天舒.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及论文质量保障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2( 1):118-123.

作者简介:陈茂爱(1966.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