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玥
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摘要: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为例,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积极建构,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巧妙融合;挖掘教材,开发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联系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学科渗透,提升能力。
关键词:开发;建构;融合;学科渗透;联系生活
2011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提出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除文字之外,多以统计图、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于学生来说是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意识渗透培养。目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以文字形式展示, 由句、 段构成的篇章结构的连续性文本为主, 非连续性文本的资源较为少,课堂上教师也容易缺乏忽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引。思考如何运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和生活中的资源,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开发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统编版语文教材藏着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如在目录、课文插图、课后资料袋、课后题、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栏目中蕴含的图片、图标、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因素。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挖掘这些资源,发挥其作用。
(一)巧用目录,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语文教材的目录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在每学期的开学时的第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目录,把握整本书的语文知识体系。在每单元的开始,让学生结合目录读读每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对每单元的目录进行梳理,把握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有《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从目录可知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生灵”。再读读这一单元的导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每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动物或植物?作者都是怎么观察他们的?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预习第一单元,这样让学生在对整单元课文的预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非常高效。
(二)善用插图,理解内容
图画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丰富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经验,并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赵州桥》一课中,第二段写赵州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很难理解。因为前面介绍的赵州桥“无桥墩”、“拱形大桥洞”、“四个拱形小桥洞”等独特的设计,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赵州桥插图,把课文中介绍的桥的每部分标在图上相应的位置,这样学生就完全理解“创举”了。最后让学生看着图片复述段落,图文结合,训练表达,让学生加深对“创举”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插图)和连续性文本(课文)对照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增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经验。
(三)活用课后题中表格(或图示),梳理脉络
表格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题中常有出现。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三下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一课的课后题一,让学生根据课文填写图表,梳理每个时期造纸术的发展。又如第四单元《蜜蜂》一课课后题一,让学生根据课文填图表,梳理作者的实验目的、过程和结论。这些表格都是让学生提取文章关键信息,树立脉络的好帮手。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默读的时间,教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提取连续性文本关键信息,补充表格,从而梳理文章脉络。填完表格后,还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简单说一说文章的脉络,通过简单复述的形式让学生不断内化能力。
二、积极建构,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巧妙融合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毕竟有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建构非连续性文本,使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巧妙融合。
(一)积极建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能够图文并重,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标表现出来,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也是一种特殊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习作和复习等环节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是促进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巧妙融合的好办法。如在讲统编版三下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时,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写上作文题目,再用思维导图,写出与题目有关的各个词汇,如花骨朵儿、清香、含苞待放、一丛、姹紫嫣红等等。接下来,再拿出一张纸,对刚才发散的词语进行思考,再整理思路,明确要写植物的哪些方面(如样子、颜色、气味、想象与感受),用思维导图把作文的结构整理出来。然后把每部分添加上第一次头脑风暴想出来的词汇,再进行交流、补充,最后根据思维导图写作文,完成一篇连续性文本类的作文。这样的思维导图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开阔思路,还可以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在非连续性文本向连续性文本的转换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理解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在复习课时,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如在复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一课课文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分为燕子外形、春光图、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部分。再让学生把每部分会考的词语、句型等形式归纳出来,做成下一个分级。如第一段写燕子外形部分,可以归纳出词组“剪刀似的尾巴”、“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可以归纳出写动物外形的句型“一身……一对……加上……凑成……”。这样让学生在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转化的过程中,对非连续性文本增加了认识。
(二)积极建构其他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建构教材上没有的其他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如表格、示意图等)。如部编语文教材三下第四单元的《蜜蜂》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画出实验过程的示意图,实现连续性文本到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
三、联系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
学会阅读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为学生以后生活服务的。平时在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素材,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比如春游前,可以让学生看看春游地点的地图,规划春游路线。还可以让学生看看公交路线图,想想怎么坐公交更便捷;在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课中,可以相机出示一些与之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如讲如何使用灭火器时,可以出示灭火器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灭火器的使用。
教师也可以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创造生活情境,插入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剃头大师》最后一段“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时,可以创设情境:姑父晚上看见了小沙被“我”剃得坑坑洼洼的头,马上要带他去理发店剃光头。请问他们还赶得上公交末班车吗?接着出示了一个公交站牌,让学生提取信息,读懂首班车、末班车、始发站、终点站等站牌内容,思考从小沙家旁边的公交站到理发店所在公交站需要坐几站车,至少要在晚上几点前出发才有可能赶得上末班车?这样就在课文中,创设趣味生活情境,让学生轻松提升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四、学科渗透,提升能力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课程,非连续性文本在数学、综合实践、科学等课程中也有很多。教学时可以促进学科渗透,积极探索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在学科渗透整合中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运用能力。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可以把填写图表,整理实验信息和科学课结合起来。先把科学课做的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做成表格,创作非连续性文本,再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交流实验过程,还可以说说做实验时的心情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把非连续性文本转化成连续性文本。说完后,可以把这次科学实验写出来。这样在学科渗透中可以丰富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