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动手操作开发创新潜能------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王晓平
[导读]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
        王晓平
        无为市开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小学数学作为工具性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新潜能,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加强学习过程的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发潜能,提高素质。
        关键词: 参与探究;拓展思维;诱导创新;开发潜能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面对竞争异常激励的21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潜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他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创造力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创造历史,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是有着 “类本能”的创新冲动的,也就是说,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潜能。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诱导创新意识,是这种“类本能”的回归。
        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一种“自我运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引导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有序操作,深刻思辨,有效地促进其实现自我认知结构的完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得到培育,创新能力得到磨砺。
        一、借助媒体,观察操作促思维
        利用电教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教学中,利用媒体课件将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多层次、多角度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能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指名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用尺量课本的边长;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要求学生观察两次量的结果,说一说“如果用厘米、米作单位,分别量课本、黑板的长。能用整数表示吗?”接着,教师出示一个苹果,继续提问“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同时,还要求学生举出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例子来。教师再次提问“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应用什么数表示?怎样表示?创造问题情境后,利用多媒体融合课件形象地展示一块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岀在分法上,即表示每部分的数有什么特点。进而要求学生动手,把课题准备的长方形纸,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检查学生的操作结果后,教师继续用电教媒体展示,把四个苹果,六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再一次观察思考中发现,单位“'1”不仅可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为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再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用分数表示的例子。这时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导入新课时举的例子有所不同的是,单位“1”除了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如一张纸,一米长的线段,一个细胞外,还把一个学校的学生数,一个国家的人口,甚至一个世界,一个宇宙看作单位“1”。学生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发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数是分母,所取的份数是分子。
        二、利用问题情境,激发质疑求创新
   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实施巧创一些问题情境的策略,把学生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巧创这样的情景:大家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物品如小圆片、小圆盖子、小圆罐,等等,以及尺子和一些绳子。问:“怎样才能测量出我们手中的这些圆的周长呢谁能想出好办法来”有的说:“我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有的说:“我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接着,我拿出准备好的绳系小球,并甩动绳系小球,形成一个圆,再问:“小球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学生面面相觑,面露难色。这时,我抓准时机说:“看来,用滚动、绳绕的方法是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进一步探讨出求圆的周长的一般方法呢”这个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再创造”过程,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模式,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借助实物,动手操作促拓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为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动手操作学具,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让学生在操作中,大胆尝试着成功,在实践中,享受经过探索后发现获取知识的欢乐。如当学生初步理解什么叫分数后,在巩固探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操作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具来说明分数的意义。绝大部分学生均能把所分的学具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而且所取的份数都比分母少。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把要分的学具平均分成若干份,所分的份数取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还有一名学生欣喜地告诉大家,他所分的学具可用6/5表示,即从20个三角形中拿出10个,把这10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份2个,5份都取用5/5表示。把剩下的10个三角形同样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份2个,取其中一份,5份加1份是6份,用6/5表示。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确具有创新潜能。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但提前发现了假分数,而且初步发现将要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加强备课,深钻教材,巧设练习挖潜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的问题解决过程,要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学生多练,就一定有成绩。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对,这样做只会越来越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达不到为创造性而教的目的。要使每个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头脑,教师须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长期训练。这样就要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练习前,加强备课,深钻教材,巧设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达到创新目的。
        五、结束语
        总之, 学生的创新潜能,就好比一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的矿藏,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必须重视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获取知识。只有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才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才能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闫军超;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N];学知报;2011年.
        【2】    鹿元香;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莱芜日报;2006年.
        【3】蔡健飞;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