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八大基本动作模式幼儿篮球基础课程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韦翔
[导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篇中对3-4对幼儿提出了
        韦翔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篇中对3-4对幼儿提出了“能双手向上抛球”的目标,对4-5岁幼儿提出了“能连续自抛自接球”的目标;对5-6岁幼儿提出了“能连续拍球”的目标。这属于基本动作技能中的物体操作技能。基本动作技能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技能的形成需要人体动作模式的引领,人体有八大动作模式:包括下蹲、弓箭步、弯身、转体、步态、提拉、推撑、上举。篮球是动作的载体,动作模式和篮球元素相互融合,教学与游戏同步开发,形成动作技能的泛化学习,有效提高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幼儿、篮球课程、动作模式

前言:
        动作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针对幼儿多动性格和好奇心的心理特征,对一个动作模式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和提升,提升教学组织活动的兴趣化,提高幼儿与篮球的结合程度。
        在进行结合之前,不仅要了解动作模式,更要了解篮球元素都包括哪些方面。幼儿篮球初级练习内容包括抓举球、抛接球、滚绕球、拍运球、传投球这几大类。我们把抓举球、滚绕球定为近身球(相对),抛接球、拍运球和传投球定为非近身球。我们在进行每一项内容的练习都按照三阶模式法来练习,层层递进,方式方法新颖有趣,在基础动作模式下游戏化设计,促进幼儿更快达到期望目标。
        一、动作模式一:下蹲
        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下蹲和起立动作后,进行三阶模式的练习
        第一阶(原地动作+近身球)
        在保持下蹲和起立的原有动作模式不变,利用球作文章,对球的原则是不离身,在自己身体特别是手的可控范围内,在下蹲起立时可以采用抱、抓、举等动作去加强球和幼儿的触感。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在熟悉第一阶段模式练习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对动作模式增强,从刚刚开始的下蹲起立,可以采取变速、变角度、变方向等方法,比如下蹲起立1次后就换方向,进一步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更能加强动作本身对幼儿的吸引力。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在熟悉第二阶段的练习之后,幼儿基本熟悉身体动作和技能,选择非近身球的动作技能来,如下蹲起立的同时保持拍运球不停,同时进行多维度练习,该模式会极大促进幼儿大脑的锻炼和提高幼儿身体控制能力。
        
        动作模式二:弓箭步
        第一阶段(原地动作+近身球)
        弓箭步也是同理,采用原地动作+近身球的模式先巩固基本动作,同时加强幼儿与球的结合程度。例如弓箭步模式下采取上下举球、绕腿地滚球、滚球过胯(过山洞)等等动作。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加快弓箭步的难度、速度或者角度,以及交换腿等动作,逐步提高孩子稳定性。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熟悉第二阶段的动作之后,可以采取弓箭步抛接球、拍运球等动作,可以对篮球的动作加以变化和要求,满足不同基础的幼儿需求。
        
        动作模式三:弯身
        幼儿的弯身正确动作顺序应是采取屈膝屈腿再弯腰,在掌握了这个动作后再进行结合球的动作。
        第一阶段(原地动作+近身球)
        进行原地的弯腰上下抓举球动作,球碰地后站立,对该动作拟用“种西瓜”的名字,幼儿会更乐于接受和模仿动作。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进入第二阶段,可采用加快动作频率,改变动作方向等等加大难度,如快速种10个西瓜,或前后左右各种1个西瓜,幼儿就会通过动作方向和速度的变化,无形中锻炼到幼儿身体基本动作。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采取弯腰拍运球动作,可以结合音乐或者教师口令来进一步增加幼儿节奏感。


        
        动作模式四:转体
        转体是围绕身体纵轴转动的动作
        第一阶段(原地动作+近身球)
        熟练掌握左右转体动作后,采用抱伸举球的方式结合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第二阶段可以采取听指令不断改变方向,或加快速度去进一步掌握动作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在转体动作基础上,可以采用转体拍球,转体抛球等方式,灵活变化使用
        
        动作模式五:步态
        第一阶段(原地动作+近身球)
        步态是指幼儿行走时所呈现的姿态,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协调去行走。先练习原地的踏步行走,熟悉动作后结合抱举球,绕身球等动作,刺激幼儿的大脑中枢,促使其去保持身体平衡,加强了对平衡的练习。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采取慢走活动结合近身动作,在动态状况下去结合球类动作,增强幼儿感触觉。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采取快走方式,或者设置障碍,包括设置不同地形来加大难度,不断满足幼儿的挑战欲和竞争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不同的非近身球动作,如在绳梯上运球。能够极大促进动作技能形成。
        
        动作模式六:提拉
        第一阶段(原地动作+近身球)
        因为提拉动作是需要手去操作,所以球类动作可以用单手的形式,单手的抱举绕球,可以同时做出拉绳子,或单手举球,单手提小锥桶的方式,同时对动作起名如蚂蚁搬家等,促进幼儿的认知和兴趣。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加快提拉的速度和改变提拉的难度。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在熟悉提拉动作后,如采取边运球边抬起被放倒的锥桶。
        
        动作模式七:推撑
        第一阶段(原地动作+近身球)
        可以采取抱球推大球,俯卧状态双手来回滚球等形式。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加大推物体的重量或者改变推的方向,开发幼儿整体的协调平衡能力。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该动作模式和第六个提拉异曲同工,利用大辅助器材,如传球本身就是推的动作,可以传球击中固定大球,即能锻炼推本身动作。又能练习到传球技能。
        
        动作模式八:上举
        第一阶段(原地动作+近身球)
        上举动作在练习球类和上述两类大同小异,在举球的同时即可以练习到上举动作。
        第二阶段(动作增强+近身球)
        加快上举的速度,或者加长时间再结合踏步等动作,更能加强固定该动作模式。
        第三阶段(动作增强+非近身球)
        在单手上举的同时可以单手去拍运球和传球等,对于幼儿是比较大的挑战。
        
        幼儿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需要教师非常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需要不断调整,在练习动作前要对动作名称进行编改,做动作要形象,对语言要进行儿童化。
        八个动作模式不单单是刺激或者促进某个动作的形成,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多维度,多方向,多条件等方面去不断刺激幼儿,形成适应,再打破,再适应升级的一个完整体系去练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