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会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
摘要:本文根据八年级上期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历史学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语文和历史学科就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尝试,谈语文和历史学科的融合。
关键词:跨学科 大融合 构建新课堂
一、语文学科中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安排在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上期的名著阅读篇目。教材根据这种纪实性文学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提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纪实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梳理作品中红色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了解长征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让学生在这些历史事实中汲取精神营养,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二、历史学科中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2017)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三、语文和历史学科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
曾有人评价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类纪实性作品的传奇,是出版物中的传奇。那这本书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温儒敏先生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魅力何在》一文中指出:“《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来自于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于斯诺真实而细致的笔触写下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中的一段重要历史,更来自于用朴实文字刻画出的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领袖和红军将领以及普通的红军将士的光辉形象。”温儒敏先生的这段话指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两个教学要求:一是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二是让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红军精神。
八年级上期的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都涉及了这段历史,从知识层面上都要求学生了解长征的经过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层面都要求学生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这些历史事实中汲取精神营养,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既然这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呢?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的体会到埃德加˙斯诺的这本纪实性文学作品的魅力呢?
为此,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和历史备课组进行联合教研,制定了跨学科的教学方案,语文学科重点从《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魅力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着重书中涉及到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以及普通的红军将士形象的分析和叙述技巧的探寻;历史学科则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着重历史事实的梳理和历史意义的探寻。
一、语文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语文学科要突出作品的文学性,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文字分析人物形象
李彬先生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理想点亮未来——长征胜利八十年在读斯诺<西行漫记>》一文中写到“这部新闻经典包罗广泛,多彩多姿,将历史的严谨、文学的生动、哲学的洞明、新闻的真切如此有机融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作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体现在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尽可能地还原了那段历史的环境气氛和这个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彰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因此,语文课要突出作品的文学性,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文字分析人物形象,从作者那朴实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以及普通的红军将士的精神风貌。斯诺就是这样大量借助真实地历史资料,用朴实的语言尽可能还原那段历史的环境气氛和人物举措,彰显人物的精神风貌,他笔下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邓发是这样鲜活真实。
二、历史学科则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着重历史事实的梳理和历史意义的探寻。
1、红军长征的原因:前四次反围剿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却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采取“左倾”冒险主义“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的战略战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历史意义:
1935年1月在贵州的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长征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
任继愈先生曾说过:“如果说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势力,建立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两件大事之一的话,那么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这件大事中的史诗、传奇、华彩。没有长征,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就不可能浴火重生!”
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历史学科,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学生继承这种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继承红军战士那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和历史学科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红军将士的革命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语文组牵头,历史组配合的红军长征故事会:
活动目标:
①从故事中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②培养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①收集相关图片,制作展板;
②学生准备故事,小组内先讲,小组推荐同学在班上讲,每个班推选两名在年级活动中演讲。
③年级红军长征故事演讲比赛
2、历史组牵头,语文组配合的红军长征历史剧表演
活动目标:
①从表演中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②培养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和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表演能力。
活动过程:
①选定题材,编写历史课本剧
②班级选拔出优秀剧本,海选演员,排练
③年级红军长征历史剧表演
总之,跨学科融合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型课程。这样的融合必须建立在互为关联的知识点上,打破学科之间固有的壁垒,让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历史学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教学上的这种尝试有效避免了学科之间的重复教学,整合了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一种新鲜而又轻松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先生的《〈红星照耀中国〉魅力何在》
2、李彬先生的《红星照耀中国,理想点亮未来—长征胜利八十年在读斯诺<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