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龙
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畈雄学校 436061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一系列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懵懂到热爱,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熟练。随着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有效教学成为中小学,甚至高中大学教师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1明晰数字概念
明晰数字概念。数字数据以及数字符号,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及其重要。初中学生,对于数学当然并不陌生,但对于刚刚接触的地理学范畴的数字数据以及数字符号,却十分陌生。明晰数字概念,界定甚至直接给予学生有关地理数据以及数字符号,学生明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反之,学生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只能靠死记硬背。
1.1气温、降水量的数字概念与数量范围
气温(℃)、降水量(毫米mm)的多少是判读气温降水柱状图,归纳某地气候特征的重要依据。降水量是气候两大要素之一,是分析某地干湿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将这些数据以及数值范围直接教授给学生,并将这些数据以及数值范围与描述气候特点的地理语言对应起来。多雨>100mm,50mm<湿润<100mm少雨、干燥(降水稀少)<50mm气温的高低是用数据(摄氏度)来表示,也是气候两大要素之一,是分析某地冷热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归纳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将这些数据以及数值范围直接教授给学生,并将这些数值以及数值范围与描述气候特点的地理语言对应起来。高温(炎热)>20℃,0℃<湿和(温暖)<20℃寒冷(严寒)<0℃学生只要听懂理解了上述内容,依据某地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的数值范围,通过判读,综合冷热和干湿(气温+降水)的状况,就容易归纳出该地的气候特征,如某地的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1.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数值范围
学生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对山峰海拔高度数值范围的取值,往往会出错,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判读山峰海拔高度的取值,就是最里面一条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等高距,取整数但不存在接近值,山峰的海拔高度是500m~600m,而不是500m~599m,没有特别重视与提醒,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就差。
1.3地理分界线与数据的理解记忆
如秦岭—淮河作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既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也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一线;又是温度带中,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因此,学习理解这部分内容时,0℃等温线、80mm、400mm年等降水量线,这些气温,降水的数据,一定要记住,并对应结合这些重要的山脉,河流、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区的理解记忆是学好这部分内容的纲和目!
2强调地理公式、知识点、规律的记忆和背诵
记忆和背诵,对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在初学的情况下,老师的特别强调甚至硬性要求就显得极其重要,也是学生增强地理学科素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与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2.1公式的记忆和背诵
初中地理不比数学,经常用到的公式没有几个。如“地图的阅读”中的比例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人口与人种”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密度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等等。学以致用,地理学习中检测是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一环。目前,检测的内容与形式不外乎两种即选择、填空(包括简答)。在选择题中经常有数字答案选项,这就要求用到地理公式,而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掌握较差,失分也较多,学生往往凭空随意选择答案,不经应用公式计算获取正确答案。还有“气温的分布”中,“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其实是个隐形公式,在实际学习应用中也经常用到,是解决气温垂直变化计算中必须记住的应用公式,否则这类问题无法解答。
2.2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
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并不等于传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而是依据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没有对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的记忆,就无法准确表示地球的大小;在“地球的公转”学习中,没有对二分二至所对应的时间、节气以及太阳直射点的记忆,就无法确定我国一些重要节假日(五一节、六一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地球在运动中的位置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没有对洲的分界线加以记忆和背诵,学生对洲的轮廓、分布以及相对位置,就不清晰,教与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学习“板块的运动”,一定要强调学生准确记忆和背诵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的相对位置,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因为这是分析解决如日本火山地震多发,红海不断扩大,喜马拉雅山不断隆起等等地理现象的理论依据。
2.3地理规律的记忆和背诵
纵观初中地理内容,涉及的规律也不多。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科学的人口观等等,强调记忆和背诵,对学好初中地理,提高学科素养,提高学与教的有效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找准课程目标定位,认真钻研课程的教学标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而运用各类手段激发出学生的课堂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学科并热爱这一学科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着眼于指导,突出重点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初中地理课堂更加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实践技能、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国生.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246.
[2]梁会成.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3):29.
[3]傅树红.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