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 河南省 巩义市 451200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激昂的曲调又在耳边响起,带领我们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经历岁月与风雨的洗礼,回到那充斥着屈辱,但又绽放着希望的时代。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美国作者斯诺于1936年6月到10月在我国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的所见所闻,从新闻视角记录了那一时期我国的革命进程。拜读此书,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何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文字的被定格,跨越时代的鸿沟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历史,翻开史册,从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的那一刻起,到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我们的祖国母亲度过100多年的沧桑岁月,饱经磨难。在最艰难的时代,敌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我们的国门,而我们却只能用斧头和弓箭予以还击。“杀光、抢光、烧光”的政策下,百姓流离失所,国将不国。无数仁人志士曾经踏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探索,在漫漫长夜中苦等着希望。只是,洋务运动也好,戊戌变法也罢,甚至是推翻了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如同昙花一现一般,在多方力量的打击下迅速凋零,全民族的希望究竟在哪里?
1921年7月,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一艘并不起眼的小船上燃起了星星之火。在日后的数10年里,这些火种在黑沉沉的神州大地上传递着,最终形成了足以燎原的大火,让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冉冉升起的红星照耀着全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是中国革命最危险同时也最关键的时期。那一年,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最终在陕甘宁根据地顺利会师,初步确定了日后革命的方针和路线。
通过对这本书的品析,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作者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钦佩。在书中,斯诺为中国工农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而赞叹不已,他认为红军是铁打的军队,具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革命精神,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着红军长征的故事、看着革命影视剧长大,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朗朗书声中成长。从耳熟能详的文字中,从惊心动魄的画面中,我们了解了红军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过雪山草地的英勇传说,他们利用巧妙的战术、怀揣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围堵,最终摆脱了危险困境。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每当阅读红军战士的感人篇章时,我总是无法想象同样身为普通人的他们要怀揣怎样的意志和勇气才能做出舍身取义的壮举,却又不禁为之热泪盈眶。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红军战士却做到了。战略物资匮乏,他们穿草鞋、啃皮带;环境气候恶劣,他们咬紧牙关、一往无前,他们非凡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精神世界迅速提升了这一支队伍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
在长征过程中,虽然工农红军的牺牲极为惨烈,但同时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普通民众参军,在人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热的爱国种子。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描述是这样的“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而且,他举了一个比较幽默的例子:在面对敌人时,外国的武官往往会说“弟兄们,向前冲!”而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官却总是说“弟兄们,跟我来!”工农红军上下一条心,不论是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怀揣着伟大的革命理想,舍身杀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勇前行。
斯诺在书中同样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毛主席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来自于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的中国人民大众,民心所向,中国工农革命才有了砥砺前行的力量。书中对毛主席的人生经历做了重要介绍,这是因为毛主席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恰恰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故事。书中这样介绍:“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这是对一代伟人革命事业的最质朴写照。而追根溯源,毛主席的这一习惯在其读书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农民家庭长大的毛主席,自小在田间体验过农劳的辛苦,而读书期间更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磨练意志,强健体魄,他们会饿着肚子在华南山林中长途跋涉,会在严寒的天气结伴游泳。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具备了忍受艰难困苦的能力和永不磨灭的意志,有了千难万阻都压不弯的脊梁,最终让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在这一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取得令世界为之赞叹的成就,除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而红军为什么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呢?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红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政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时代的动荡、王朝的更迭总是会带来兵灾,即便是史书上的胜利一方也有可能为了积累战争本钱而掠夺百姓资源。但是,在红军驻扎的革命根据地以及长征经过的地方,这种现象是完全不存在的。一路上,红军战士坚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便生活再艰苦,也要自力更生,绝不行武装掠夺之事。而且,斯诺对于根据地的描述不乏这样的片段“耕者有其田”“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工农红军对于百姓利益的维护,另一方面体现的则是百姓对于红军的拥护。事实上,在我的认知中,处于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不曾接受过教育,他们在封建社会环境下成长,他们的思想应该是传统的、保守的,但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他们团结一致,高度看好“苏维埃”和“红军”,将党和红军视作自己的理想信念,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是普通民众挺身对红色政权的捍卫,才会形成“军爱民,民拥军”的和谐局面,最终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阅读红色经典,重温红色记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或许战争带来的苦难已化作一抹烟云逐渐退散,但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却仍旧面临一些潜在威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要坚持发扬老一代革命家的长征精神,勇敢迎接困难与考验,让生命绽放璀璨的光彩。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向着红星,让我们整装待发,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