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探究地方本科院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成效与价值意义。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志愿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工作基本上是在传承“学雷锋、做好事”的基础上,顺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鼓励志愿者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关爱帮助,也促进自己成长成才。高校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人员多且范围广,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与服务技能,期待通过志愿服务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地方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志愿服务机制,规范育人模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一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志愿服务机制化,对于推动志愿服务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构建德育实践基地,拓展育人平台
德育实践基地是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校大学生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实践者的身体力行、亲自实践为特征,使社会实践活动既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又有效弥补了以教育者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的不足,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就业。
开展德育基地建设,一方面要有老师的专业指导,对学生的基地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应第一时间进行总结与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对于好的作风与行为也要加以表扬。除了对活动进行总结外,老师还要引导参加德育实践基地活动的学生定期撰写心得体会,既使学生对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又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基本情况——以湖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为例
(一)服务团队的历史沿革
人文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成立于1987年,由原中文系87级学生发起,后在湖南科技学院(时为零陵师专)中文系多名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组织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团隶属于学院团委,为加强团内管理建设,团内设有社会实践部、素质拓展部、宣传策划部三个部门;人员组成为:团长1名,副团长1名,部长3名,干事若干名;在各班也设有青年志愿小队长专门负责与团内对接各项工作。青年志愿服务团现有志愿服务队员1000余人,活动类型有柳子街送温暖特色活动、美化校园等常规活动和助力助残等创新活动。近年来,我们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性活动,其中也包括校内整理图书活动、献血活动、军训服回收捐赠活动、清洗学士服活动、义务维修活动、社区街道义扫活动、敬老院探望老人活动、关爱自闭儿童爱心活动等。在坚持做好柳子街这一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力争做出更多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创新性活动。
自青年志愿服务团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将柳子街社区公益活动薪火相传,至今已坚持了三十三年。长久的陪伴,是活动的最大特色。三十三年来,通过团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常规特色活动。三十三年来,我们秉承着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弘扬舜德,传承柳学,服务社区”的宗旨,风雨无阻地给留守老人们送去温暖,给留守儿童送去关怀,为居民们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动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志愿服务活动既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递了正能量,又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服务团队的模式构建
青年志愿服务团一直延续两个发展目标,重点扶持三个精品项目。两个目标:一是传承发扬舜德文化。舜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弘扬以至孝悌爱、宽容仁爱的人伦道德,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服务助力社区建设。在这个古色古香的社区旁,居住着许多孤寡、空巢老人、孤儿及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住房简陋或体弱多病,生活上缺少依靠。我们深入社区,了解居民情况,关爱老人与孩子的心灵世界,扎实开展帮扶活动,切实为柳子街区居民送去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三个项目:一是柳子街社区送温暖。青年志愿服务团每年会为柳子街孤寡老人发起捐款活动;每月带领志愿者前去看望老人,为老人送去基本的生活补给物资;送文艺节目进社区,常规性的法律普及等。二是柳子街小学义教。服务团给予孩子们学业上的辅导,并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开展积极向上的常识普及,通过教授歌曲、舞蹈、绘画等来加强素质拓展,促使孩子们全面发展。三是柳子街社区儿童心理援助。关注留守儿童和孤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给他们送去精神上的关爱,让他们感受更多的温暖和生活乐趣。
(三)服务团队的育人成效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永州。
相传舜巡行四方,最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奠基者,也称为道德始祖。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几千年来以舜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态一直深刻地影响和教化着永州的子民。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舜文化包括至孝悌爱、宽容仁慈的人伦道德,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舜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科院学子。而如何将传统文化力量引入育人实践,一直是学院全体师生坚持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1987年春,中文系师生第一次到柳子街送温暖时,面对着那破旧残损的房屋,看着床上辗转忍受病痛的老人,中文系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无比坚定地承诺:“以后每个月我们轮流来,各班轮流进行,并告诉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将这项工作一直做下去!”这一句承诺一传就是33年,更是让传统文化精粹真正融入到了育人实践中。
如今,“柳子街社区爱心接力”项目已经成为学校一项特色大学生德育实践品牌项目。活动由当初单纯的送温暖活动拓展为一项整体工程,每逢佳节或是特定日期,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都会针对柳子街社区举办相应主题的志愿活动,其中包括“柳子街送温暖”活动、佳节亲情大行动、保护柳子庙古文物、参与清明节公祭柳宗元大典、促和谐“四进社区”活动等。学院广大学子踊跃参与,默默地为社区服务后默默地离开,从不留名,每一个自觉参与的志愿者只有一个信念:33年前中文系师生曾在这里有个承诺。为了这个承诺,志愿者们自觉自愿得献出自己的爱心,力求给柳子街社区的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为更好地帮扶社区百姓,并在实践中学习,服务团于2016年开始了柳子文化街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新时代三有青年创造孵化场所。
三十三年风雨兼程,三十三年热情不减。据不完全统计,33年来,参与爱心接力的志愿者学生达万余人次,募捐50000余元,衣物20000多件,帮扶老人200余人,组织各种演出60多次,受到社区居民们的一致称赞。青年志愿服务团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团”,并在2015年荣获“强国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风采展示活动优秀奖;2016年,《“颂舜德文化,暖潇湘柳子”——柳子街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获得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特等奖、全国优秀奖,人民网、光明网予以报道;2017年,《“颂舜德文化,暖潇湘柳子”——湖南科技学院“柳子街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优展示“优秀奖”;同年《湖南日报》以“绵绵爱心,代代相传”为题用深度版半个版面报道柳子街志愿服务活动,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2020年,志愿服务团队首次荣获年度“校长奖学金”,与此同时,“空巢”不“空心”、“智慧助老,玩转5G“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相继在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社、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为建设和美柳子街社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服务团建设至今,做到了“每天有服务,每周有活动,每月有展示”,形成了“服务学生、引领学生、带动学生、感召学生”的良好氛围。关于以后的发展,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我们会牢记33年的坚守与传承,只要服务团还需要我们,柳子社区还需要我们,我们就一定永葆初心,努力坚守下去!”
三、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
做好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是提高志愿者素质和志愿服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推动,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二)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把参与志愿服务看作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价值追求。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具备着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温情,他们愿意利用课余时间走到社区、走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服务技能与专业所长。与此同时,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领导者,应当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等政策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志愿者奖励机制,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依据其服务事迹与贡献授予一定荣誉称号,并在评奖评优等方面适当给予优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三全育人背景下实践育人成效的重要渠道。当前,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依旧存在志愿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落实不到位、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激励奖励机制滞后等问题。因此,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积极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有利于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有助于志愿服务文化与理念的普及与传承,有助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价值目标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冯飞、张超,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4):42.
[2]王晶,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查---以大连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
[3]张冬冬,刘毅鹏,孟祥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54.
[4]胡朝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实践路径与机制研究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