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嫦华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安宁 650300
摘要:研学旅行是现代教育活动一个新的出发点,也是学校、家长、社会的教育理念从技能型向综合素养型的转变,因此,很多学校已经将它设置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必修课程。为了更好的构建科学的研学旅行美育课程体系,本文以旅游体验为视角,从全新的旅游体验需求出发,探究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的原则、类型以及实施策略,进而开展全新的体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为高校以及研学机构开发研学美育课程提供有价值参考。
基金:2020年度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塑造研究——以美育心理学为视角,项目编号:2020KY04。
关键词:旅游体验;研学旅行;美育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热潮目前很多高校利用专业优势开始加入了研学机构行列,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研学工作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做到 “游”和“学”的平衡,存在“游”和“学”目标偏离风险;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课程目标、主题模糊,课程内容主题缺失;在研学美育课程实施上,出现只游不学,只学不游,严重制约了研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研学不是传统的游和玩,而是运用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源于社会、教育源于自然的教育理念,且研且学,且行且思,建立起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如何更好的设计研学美育课程体系,笔者从旅游体验的视角进行
一、旅游体验:最直接的实践审美体验
(一)旅游体验是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
谢彦君教授在《基础旅游学》中认为,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所获得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旅游体验是研学旅行的一大核心要素,其体验效果与研学教育效果息息相关、紧密结合。从研学的教学结构看,旅游体验贯穿研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从学习发生学的逻辑关系看,旅游体验是研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基础,也是研学教育效果最直接的检验,为研学提供经验、方式和价值取向参照。
(二)旅游体验激发研学美育新形态
研学的吸引力在于创设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接触自然、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境。在这种真实情境中,旅游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呈现出浓烈的原发性、新颖性、交融性和生成性。随着社会科技技术的发展,人们旅游体验不再满足传统的、单一的视觉审美和他人体验经验传授,走马观花亦或是简单地介绍,而是逐渐追求亲身体验、互动交流、寓教于乐,用自己的全身心去感受,获得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尤其是AR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开启了全新的视觉体验。AR增强现实技术将无限可能的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真实世界的维度。在保护乡村原貌的同时,利用虚拟世界增加对真实世界的而理解,颠覆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认知与体验周围事物的全新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乡村开展研
全新旅游体验的需求引发了高校以及研学机构研学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考,同时也为创新美育模式,以追求美好生活为目标的研学美育新形态提供了新思路。
二、基于旅游体验构建科学研学美育课程体系的原则
为了满足人们全新旅游体验,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高校以及研学机构构建科学研学美育课程体系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
研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要结合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二)教育性
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课程相融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并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五大公益性场馆在研学中的作用,让课程具有时代教育意义。
(三)特色性
因地制宜,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保护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让课程体系呈现地域本土特色。
(四)互动体验性
体验性是格鲁梅(M.Grumet)所描述的“课程中不断活动着的状态。”互动体验性原则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互动体验性,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地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还表现在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扫一扫,获得立体的图像,知识点的声画介绍,还可以自主选择知识的拓展,与课程主体的互动,开启全新的体验模式。
(五)生活性
以生活实际为观察视角,通过团队合作,加强教育的生活性,提升独立自主的能力,把学生从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
(六)安全性
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责任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美育课程是每一个个体转化的路径,是个体转化生活体验的动态过程,也是个体在课程中发现自我、重建自我的过程。
三、基于旅游体验构建科学研学美育课程体系的类型
为了达到更佳的旅游体验,根据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不同学段的特征、研学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及研学机构应思考设置不同类型的美育课程。
(一)幼儿(2-6岁)
幼儿身心发展不够完善,对事物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手部精细动作不够强,因此研学美育课程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可开设艺术表现技能训练类课程(创意绘画、剪拼贴、填涂色、舞蹈、音乐、体操等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协调身心发展,塑造优美形体,开发运动机能。
(二)中小学(7-17岁)
中小学生阶段大脑结构逐步完善,视觉能力强,尤其是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不断丰富。因此研学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可开设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美术:绘画、雕塑等,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乐曲等,舞蹈、戏剧课程),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综合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
(三)普通高中(15-18岁)
高中阶段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观察能力很强,认知自控能力明显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因此研学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可开设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创意艺术、环保创意、插花艺术、服装设计等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互动体验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促进大脑认知、情绪系统发展。
(四)特殊教育
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缺陷的人,即盲人、听障人(聋人)、弱智儿童教育以及问题儿童教育。因此研学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可开设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创意手工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五)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研学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可开设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注重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研学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可开设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科技等课程)以及艺术鉴赏类课程(优秀电影鉴赏、优秀诗歌鉴赏、民族戏曲鉴赏等课程),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基于旅游体验研学美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研学美育课程的实施上要重点关注旅游体验的效果,为了给人们愉悦的旅游体验,课程实施应按照三阶段进行,研前、研中、研后。
(一)研前阶段
在研学旅行之前,高校或研学机构在课程开发时,应斟酌研学主题、制定研学目标、确定研学特色和设计研学内容,充分结合现实情景体验以及AR增强现实技术,增强全新体验感,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所开设的研学美育课程体系实施尽量符合课程实践路径。
表1 研学美育课程实践路径表
维度 观点 实践路径
课程目标 ·确定核心素养的研学美育目标体系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课程内容 ·资源统整、学科统整 ·创设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
课程实施 ·革新教育学的方式;
·确保程序性;
·确保动态性。 ·寓教于乐,坚持全新体验式学习;
·个性化的课程方案;
·知识、文化的多样化体验。
课程评价 ·过程考核,柔性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和知识性评价。
其次,加强研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研学美育教师不再是纯粹的专业教师,也不是单一的导游,而是懂教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审美学知识,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导师,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教学。
(二)研中阶段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项目,突破“游、玩”的简单结合,要体现教育和旅游的结合,让课程任务制成为亮点,以任务或者问题为导向。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找出答案,掌握科学的研学方法。
其次,还要注意研学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的安全性。各省教育厅开始加强对高校以及研学机构的安全监督工作,每年公开遴选一批研学旅行的承办机构,并对承办机构的安全防控措施和研学旅行课程等十项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在研学过程中,为师生购买意外险,与承办研学旅行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等措施,建立研学旅行安全责任体系。
(三)研后阶段
在旅行结束后,主要是做好评价机制,对学生在研学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评价,包括选题创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协作整合、创作实践、反思总结、表达说明和分享交流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另外,在研学过程评价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研学方法、研学效果以及旅游体验,并进行研学成绩的认定评分,给予优秀学生奖励,同时进一步完善研学课程。
五、结语
基于旅游体验的科学研学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教育目标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下进行整体的设计和思考,并明确研学的目标和原则,确定研学的活动主题,构建研学的课程框架,细化课程活动的具体方法,最后形成系统完善课程体系。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有利于高校及研学机构开发出科学高效的研学美育课程,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毓利 徐彤.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下的旅游理论内核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
[2]孙兆俊. 旅游体验与审美教育:研学旅行的美学内涵与美育特质[J].美育学刊,2019(06)
[3]钟生慧. 研学旅行设计:理论依据与实践策略[D].杭州师范大学,2019(06).
[4]吴垚.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实施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下半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