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娜
西峡一高 474550
摘要:黄庭坚之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词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在承前方面,黄庭坚既兼学苏柳,雅俗并赏,又革故鼎新,自成一家,开创独特词风。在启后方面,黄庭坚之词对后代词人尤其是姜夔、辛弃疾等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黄庭坚之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处时代的风貌百态,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而且这些有着具体背景的写法,给后来的南渡词人进一步将词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提供了可效仿的模式。此外,黄庭坚在通俗词创作方面,题材趋向世俗化,平民化,这也为后来曲的风靡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兼学苏柳;姜夔;辛弃疾;史料素材;南渡词人;曲的风靡
正如陈师道所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黄庭坚词学成就在宋代词史上是不容小觑的。黄庭坚之词虽称不上大家风范,却有名家风流,其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词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承前方面,黄庭坚既兼学苏柳,雅俗并赏,又革故鼎新,自成一家,开创独特词风。
黄庭坚的词前期明显受柳永影响,以民间曲子词的形式写了如《沁园春》 《江城子》等大量的俗词艳词,多为男欢女爱、离别情绪之作,绮靡艳丽,富丽柔婉,有些甚至比柳永还要直露,还要肆无忌惮。法秀道人责其“以笔墨劝淫”,而黄庭坚说这不过是“使酒玩世”。他承认词是“艳歌小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黄庭坚对花间词风的延续。后期黄庭坚跟随苏轼学习创作意境雄浑峭拔的豪放之词。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可见,黄庭坚的词渐向雅正之风转变,追求语义高妙,无一点尘俗气的雅有远韵之境。这在当时人们纷纷指责苏轼革新词体之际,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给予了苏轼以有力的支持,壮大了苏词的声势,对词的革新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黄庭坚后期的这些词虽颇有雅正之风,亦未涤尽俗艳之气,雅俗并融词体。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苏柳的借鉴,他将自己独特的诗论用于词作,以诗入词,自成一家,形成独特词风。黄庭坚继承了柳永的抒情自我化特点,但他却一改柳永铺叙展衍,细腻委婉,慢词缓悲,多写情愁的哀怨之风,转而表现自己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念奴娇》都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傲岸不屈,潇洒俊逸,乐观豪迈的精神。与此同时,黄庭坚的雅词虽是学苏所得,但他的词作题材却比苏轼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这些词有《醉蓬莱》《减字木兰花》《满庭芳》《浣溪沙》等,既有对失意孤独之感的抒发,亦有对手足之情,夫妻之态的感知。此外,黄庭坚喜用典故、俗语、僻字、叠语作词,也给他的词风加了些许直拗的特色。总之,黄庭坚的词风概括起来大致有瘦硬、清旷、雄浑、迷离、自然、本色、婉细、深幽等特点。李清照在其《词论》中如是说:“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她认为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
词“别是一家”,这一点只有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庭坚“始能知之”。可见黄庭坚的词是符合“别是一家”要求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黄庭坚的词中有部分作品,既不抒情,也不言志,完全是笔墨游戏。这些作品中有的用于文人之间相互戏谑取笑,于字里行间追求一种谐趣;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兴到之作,无甚趣味可言,其意只在玩,单纯地追求“搞笑”。这应是黄庭坚借鉴被誉为“为游戏之圣”的苏轼,以游戏之笔入词的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词的小看亵渎。相反,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方式,引导词体摆脱音乐的束缚,使欣赏者的重心由音乐转向文本自身,从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词体演进和词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种创作和这些作品,其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在启后方面,黄庭坚之词对后代词人尤其是姜夔、辛弃疾等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姜夔学诗取法江西诗派,其词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来自黄词的影响。他用痩硬刚健的笔法纠正花间绮靡之风,将婉约豪放融为一体,形成清空骚雅的词风。北宋的主要词人中,张先、苏轼之词多写士大夫自我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宋词士大夫化的走向。黄庭坚词,除了反映士大夫生活外,还把目光凝聚于普通平民的生活。从题材上看,浓厚的平民化、世俗化,是黄庭坚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黄词题材上的世俗化倾向,是北宋中期、后期词人努力开拓词境的表现之一。在这一点上,?辛弃疾之词语言通俗,如以方言入词等,明显是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此外,北宋时期,禅风炽盛,在文学写作上特别注重创新的黄庭坚,在“以禅入词”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别开生面。而在这一点上,辛弃疾也明显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将自己的参禅经历融于词作,以禅入词。
与此同时,黄庭坚之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处时代的风貌百态,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而且这些有着具体背景的写法,给后来的南渡词人进一步将词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提供了可效仿的模式。
此外,黄庭坚在通俗词创作方面,题材趋向世俗化,平民化。使词的表现视野由唐五代、宋初的花间樽前、歌筵席畔,苏东坡似的士大夫情怀,转到世俗生活,密切联系大众,切合民间意趣,反映世俗风情。其俗词多向民间曲子词学习,运用了相当多的俗词俚语,作品风格趋于通俗浅白,且用韵上相对宽泛,句式允许有衬字,在一定范围内字句可作适当增减。这种词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易受世俗群众青睐,也为后来曲的风靡埋下了伏笔。其实这类词在用韵取字方面,已与元曲有很大的相似度。因此李调元说:“山谷词酷似曲”。刘熙载在《艺概·曲概》更是认为黄庭坚的通俗词“为金元曲家滥觞”。
参考文献:
[1]词学通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吴梅著, 2005
[2]全宋词[M]. 中华书局 , 唐圭璋 编, 1965
[3]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M].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吴毓华编著, 1990
[4]词话丛编[M]. 中华书局 , 唐圭璋, 1986
[5]能改斋漫录[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吴曾撰,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