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技术点的定位,抓好技术点的落实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0月30期   作者: 刘秀秀
[导读] 《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秉承着开放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刘秀秀
        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322000
        
        【摘 要】:《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秉承着开放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旨在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技术点的定位和落实,从而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小学教学;定位与落实
        
        
        《劳动与技术》是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在劳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普及技术的学习,追求价值与观念的统一和发展的一门学科。它要求学生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由于这门学科偏于实践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一、明确技术点的定位
        (一)舍弃教学中空大的目标
        一部分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较为随意,把目标设置的很空、很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贴合不紧密,这并不利于教学的开展。老师应该把这些目标给舍弃掉,准确定位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目标。
        例如《动物乐园》这一节的学习,在这一节中,同学们学习到了我国的传统民间工艺,“纸绳工艺”。“纸绳编织”是用绉纸先捻成线,再编结成辫子绳,然后将纸绳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纸质柔软,安全系数高,很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动手学习。为此老师布置了以下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在折纸的过程中注重技能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3)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技术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乍一看,这三个目标由于过于空泛,甚至可以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选择柔韧性较强的纸张,学习卷纸动物造型的方法,落实知识点的学习。其次,掌握圆形卷折、椭圆形卷折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卷折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仔细研读教材,探究教材和学生,以及教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切实可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真正的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舍弃那些空泛、散乱和广大的教学目标。
        (二)聚焦学科技术点的目标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当学生们首次接触到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要给予一些立足于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了解这个课程的特点,用来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简单的来说,让老师们舍弃那些空大,广泛的目标,而选择聚集学科技术点的目标。目的是让老师去除掉一些外在的东西,让课堂教学更为实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扎实,学的认真。
        二、抓好技术点的落实
        (一) 抓好技术点的梯度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学们如果想要学好一件事物,其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应该按照正比例的关系增长。为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在教学时也应当表现课程的阶梯性,使得教学难度不断的攀升,让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建议教师将教学分为四个梯度,即:
        第一梯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动画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如果同学们能够完成第一梯度的问题,同学们的设计和制作就会有一定的思路。
        第二梯度:“想一想”。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忆动画中的操作流程,或者参考自己的教科书,初步定下自己的制作步骤,这个活动要求同学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首先要学会以文字的形式去呈现自己的想法,这样最终才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实际物品。大部分学生的过程都分为以下八步:第一步,先在卡纸上画出镜框的内形和外形条;第二步,剪下外轮廓;第三步,用美工刀在规定处画出痕迹;第四步,按照一定的规律穿编,并在背面用胶水固定;第五步,用剪刀剪出照片的位置;第六步,放入照片,在背面用卡纸固定;第七步,用卡纸做支架,使劲框能够“立”起来;第八步,加上自己想要的图案,或者是调配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第二梯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第三梯度:“做一做”。在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熟练地使用铅笔,剪刀,美工刀纸纸和固体胶这些劳动工具,并且能够根据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做出调整。第三梯度对学生们的考验最大,主要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前两个梯度的设置是为第三个梯度服务。
        (二) 抓好技术点的难度性
        技术点难度的体现,可以提升技术训练的效果。有些老师在教学时依赖教学书和参考书,向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困难,本意是好的,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点的难度,不利于学生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
        例如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做纸袋》这一节的教学,这节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折叠方法,能够折叠出不同的形状,最终拼接形成一个纸袋子。这节课的实验材料有牛皮纸胶水,绳子,小刀和剪刀。在“折纸”的过程中,老师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同学们把长方形纸短边的一端向上折约1.5cm,再把长方形纸对折。涂上胶水,粘贴。同学们要来回的,使劲地捏折叠处,把胶水捏干了。这时同学们主要学习对折,要求对折的部分能够完全的重合,没有多余的部分。
        第二步:同学们把粘好的纸两边分别向内折1.5到2cm,两边要一样宽。然后把纸的两边撑开,把外面的两条折痕向外捏,中间的一条折痕向内捏,成方盒型。在这个步骤中,同学们要根据一定的宽度去折叠。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要把握好自己的力度和方向,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折叠的过程。
        第三步:同学们需要根据方盒的宽度把袋口的一端向上折一下,留下折痕,把短边的折痕向外捏,长边食指拉、拇指压、中指托,捏成船型。这一部分的涉及的折叠就是属于“技巧折”,同学们不再是简单的向外折或者是向内折,而是要灵活的运用自己的五根手指,通过“拉”、“压”、“托”、“捏”、“折”这五个动作去塑造物体的形象感。老师观察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比较明显。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些同学能够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折叠出来的物品的盒子感很强烈。然而有的同学只能勉勉强强的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制作出来的物品不够美观,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完成这些操作。因此,技术点的难度性可以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那些动手能力弱的同学,在课堂上多给予一些关心和关注。
        (三) 抓好技术点的有效性
        老师的技术点教学应当表现课程教学的价值,在课堂上把课程的“价值性”和“有效性”放大,在课堂上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课程有效性的体现是课程的精华,会“滋润”学生更好的成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双手和有限的材料去表现自己学习的“智慧”,这也是课堂的效度。在课堂上,学生从自己学到的知识出发,迁移运用,创造出了的新的造型,从而感受到了《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多变性。学会从生活中取材,创造出一些装饰性的或者是实用性的小物件,表现出了这门课程的有效性。在学习时,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时,也应该注重老师的教学效率。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综合的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做到有意义学习。
        三、总结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个年龄阶段下,《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技巧和技术,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一个特定的作品,让学生在简单操作中,体会到动手的快乐和动手的意义。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学生们的童年,让学生们全面的追求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庄后轩.谈谈《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立足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5(12).
        [2]杨玲.例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创新性[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09(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