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0月30期   作者:林春清
[导读] 初中生的身心处在一种不均衡的情况,

        林春清
        广西省贺州市昭平县凤凰中学
        
        摘 要:初中生的身心处在一种不均衡的情况,非常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倘若这类心理状态矛盾无法得到立即的改正和正确引导,定会促进初中生心理问题造成,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乡村初中生这类问题更应当引起老师的重视,从学生的长久发展着手,用心处理好问题学生的文化教育工作,推动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初中;难题学生教育;研究
        
        学生来到初中阶段,她们的生理生长发育十分快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趋向完善,但是她们的心理状态发展却不平衡,极其迟缓,心理状态水准尚处在从孩子气向成熟的缓冲期,因此做好乡村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十分关键。
        1转换乡村初中问题学生各种不良行为的实际意义
        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初中生本性善解人意并讨人喜欢,“问题学生”的造成也是各种各样外在要素影响的结果,老师恰当的指导与沟通交流,能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读书习惯和生活方式。老师事前将各种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危害详尽的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到课堂教学各种不良行为的危害。从一开始就防止乡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各种不良行为的影响,是正确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各种不良行为的预防,对学生学校生活、日常生活上都能获得好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日常生活上都培养成好习惯,有益于学生心身的全面发展。
        2乡村初中“问题学生”转换方式
        2.1确立诱因,以问题为导向
        家中、院校与社会发展的危害针对乡村初中“问题学生”的产生具有比较强劲的推动作用,此外,这些在学习上存有困难的学生,通常并不具备先天性的智商缺点。例如家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意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等均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造成很大危害。另外,一部分离异家庭的学生缺乏关怀,亦或与父母中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因而这些学生有可能造成厌学情绪。除此之外,社会发展中的“读书无用”等歪风邪气也会对初中生的学习态度造成一定的危害。最终,一部分乡村初中老师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培养优秀学生,使问题学生形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进而形成不自信等不良心态。

这类两极化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使其没法摆正学习的态度,其学习效果也因此没法获得有效提升 。
        2.2擅于发觉学生的优点,塑造学生信心
        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点与专长均不同。殊不知,“问题学生”通常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遭受老师的斥责。老师通常忽略了问题学生身上的亮点。因为本身的特长长期无法得到高度重视,“问题学生”的缺陷被老师放大,进而造成其自卑感的出现。因此,乡村初中教导主任应该高度重视对“问题学生”心态的维护,让其根据一些学习以外的主题活动例如比赛选拨等,充分运用其本身特长。除此之外,老师还应当给学生充足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认同,进而帮助其坚定信心,并为此促进其在学习上的发展。当这两极化被持续进步所替代时,“问题学生”的学习障碍便会获得合理的解决。
        2.3擅于应用真人性化学生
        “问题学生”的身上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是因为学生长期没法获得老师的高度重视,在长期性的指责下,其性情慢慢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乡村初中教导主任擅于用真心去影响学生,这类情感的实际效果并不是简单的指责或夸奖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老师融进“问题学生”人群,聆听她们的要求,并对其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课后辅导。此外,乡村初中老师需要高度重视与“问题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首先,老师应当以诚待人,让“问题学生”真实感受到来源于老师的关怀与宽容;次之,老师与学生中间“无障碍”沟通交流的前提条件是确立“问题学生”也是具备自尊的人,因此在沟通交流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场所,谨记维护学生的自尊;最终,乡村初中老师理应重视塑造“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困难的工作能力,让其根据沟通交流沟通交流,积极发现、处理难题,进而塑造其综合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因为各层要素的持续转变,问题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或是新的难题校学生会随时随地出現,身为老师,要有攻坚战的观念并提前准备,熟练掌握各种各样防止和纠正乡村初中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方法,使乡村初中问题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获得较大水平的预防和纠正。
        
        参考文献
        [1]朱兵.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256
        [2]朱留娟.初中离异家庭问题学生转化个案研究[J].教书育人,2017(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