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慧
常熟市周行幼儿园 215500
摘要: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往往会精心投放五彩缤纷的游戏材料,刚开始的时候幼儿看到新鲜的材料兴趣高涨,但是在平时的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往往玩了几次兴趣就逐渐减退,显得无精打采。针对这样的现象,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观察,从游戏材料的调整入手,将材料适时的“进”与“退”化身为无形的教师指导,让幼儿在开放、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中获得有益经验。
正文:
区域游戏是一种介于正式教育活动和宽松自由活动之间的非正式教育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和探索性的游戏,幼儿可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在动手操作中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往往会精心投放五彩缤纷的游戏材料,刚开始的时候幼儿看到新鲜的材料兴趣高涨,但是在平时的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往往玩了几次兴趣就逐渐减退,显得无精打采。针对这样的现象,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观察,并初步采取措施,对游戏材料的投放进行了适度调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区域游戏的快乐。
于是,我们从游戏材料的调整入手,将材料适时的“进”与“退”化身为无形的教师指导,让幼儿在开放、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中获得有益经验。
一、按需进入,助游戏持续发展
区域里教师往往会精心投放五彩缤纷的游戏材料,并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不断更新,当一种新的材料投放到区域角的时候,刚开始幼儿看到新鲜的材料兴趣高涨,第一次玩的时候教师也会进区单独指导,由于同一个区为了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在一个阶段我们都会放入相同的材料,直到开展新的活动才会更换区域游戏的材料,但在实践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虽然材料品种琳琅满目,但面对每次都相同的材料,幼儿往往玩了几次兴趣就逐渐减退。此时,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与引导者,就要审时度势,根据游戏目标与幼儿游戏兴趣的需要,让材料按需“进入”,以材料为媒介在无形中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比如在开展主题“春天和夏天”的时候,一开始我们在美工区新投放了废旧报纸做成的树枝,幼儿立刻就发现了区域中这几棵光秃秃的“另类”大树,一起围着这几棵树讨论这是桃树还是柳树,于是我们趁热打铁,顺着幼儿讨论的话题,立即拿出准备好的绿色和粉红色的皱纹纸,并告诉幼儿玩的时候可以自由创作,让这几棵“丑陋”的大树变成自己喜欢的树。区域游戏开始了,美工区的幼儿有的做桃花、粘桃花,有的搓柳枝、挂柳条,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没过两天,每个孩子基本玩过后,美工区就不那么热闹了,去的人也越来越少。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把早早准备好的彩色纸(黄色、深绿色)增加到美工区。看到美工区多出来的材料,幼儿非常好奇,七嘴八舌地说:“这么多绿色的纸,又不好搓柳条,干什么用呀? ”“我看,绿色的还可以做小草呀,黄黄的可以做迎春花、油菜花,老师对不对?”其实,绿色的彩纸本来我们是准备用来做柳叶和桃树叶子的,没想到孩子们还想到了春天的草地。于是,在新材料的吸引下,孩子们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有围着老师学着剪叶子的,有忙着在树下贴小草的,有认真剪迎春花的,个个全神贯注,游戏结束的时候还不愿休息,第二天又急急忙忙的冲进美工区忙碌起来。
可见,同一个区域提供丰富的材料固然重要,但是一次性全部放入可能会让孩子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多种材料分次“进入”游戏区域,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游戏的持续性。
二、适时退出,促游戏自主推进
幼儿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与发展。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材料的投放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在区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要关注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目标,在材料的灵活“进”“退”中,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推动游戏的进展,从而提升幼儿的能力。
比如在建构区,我们投放了木头积木、一次性杯子,还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了各种圆柱形的空罐子,希望幼儿通过不同种类材料的操作,获得更多的关于堆砌、垒高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建构区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最喜欢用木头积木进行垒高,对圆柱形的瓶瓶罐罐没有兴趣,而对一次性杯子,不是用来垒高,而是把他们一个个套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喜欢木头积木是因为木头积木里面本来就有长长短短,形状不同的积木,已经极大的满足了幼儿探索操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自然无暇顾及其他两种材料。于是我们将瓶瓶罐罐和纸杯收了起来,只留下木头积木让幼儿进行垒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木头积木进行垒高的经验后,再将瓶瓶罐罐和纸杯放入建构区,孩子们的目光立即又被吸引了,而且使用其他两种材料的幼儿越来越多。在老师的引导下,区域里经常看见不同材料垒出的高楼大厦在争奇斗艳。材料的适时“退出”,又重新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游戏材料,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三、灵活组合,焕游戏新生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材料,当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借助不同的时机进行迁移、调整、组合,又赋予了材料崭新的面貌,不仅能更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同时也能焕发游戏的新生命。因此当幼儿在几个独立游戏中获得经验后,并不意味着这些游戏内容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幼儿就有可能创造新的游戏情景,出现新的活动内容。
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 《藏起来的花瓣》中,我们开始给幼儿提供的环形花瓣项链是按两种规律排序的,在活动后我们将花瓣项链投放到了数学区,请幼儿继续游戏,巩固按规律排序的能力,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和寻找新的排序方法。但是一段时间游戏后,幼儿就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发现这一现象,我们就将数学区的“种花”(按数取物)和“花瓣项链”(排序)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游戏——“爱心手链”,先在彩带的一头贴上爱心装饰,爱心上画出穿花瓣的规律并标上数字,让幼儿根据数字以及所提供的规律穿上花瓣,完成后将两端连在一起,做成一个手链戴在手上。于是孩子们又重拾兴趣,在数学区玩起了“爱心手链”的游戏。
材料的调整组合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使相互独立的游戏又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主题式的区域活动。如幼儿在益智区我们提供了不同几何图形的积木,并请幼儿进行分类,益智区的几何积木与建构区组合在一起后,幼儿又能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建构、拼搭从而巩固对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在买卖游戏中,“银行”和“点心店”、“超市”、“玩具店”组合在一起,又可以使幼儿在这些游戏中更好地学习使用钱币,引导幼儿进行10以内加减的运算练习,体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
同样的材料,适时地“进入”、“退出”或灵活地调整组合,不但减轻了教师不断费尽心思地制作、投放材料的负担和材料的隐性浪费。同时,材料的灵活运用,在无形中也将教师的指导传递给了幼儿,体现了《纲要》指出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让整个游戏氛围改变以往呆板被动的状态,显得活而不乱,每个幼儿在区域游戏里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在一次次的游戏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感受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