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悦 2高月 3刘新成
1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110000
2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110000
3沈阳科技学院 机械与交通工程系 110000
摘要: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同样也是生活的构成部分。因而在学前教育当中,课程构建除了要包含教育价值外,还必须兼具生活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前幼儿发展。基于此,下文笔者主要就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及构建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理念
引言
生活是教育的来源及归处,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既是学前教育理念变革的体现,也是学前教育回归生活的表现。但是在实际教育中,由于内部、外部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学前教育“成人化”、“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而这不仅违背了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初衷,而且对学前幼儿身心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对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及构建策略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
(一)自然即课程
自然界是可感知、可触摸、直观形象的,因而对于学前幼儿而言,自然界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学前幼儿在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中追逐打闹,满足了他们对大自然天然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活力与快乐。除此之外,从学前幼儿生活的角度来看,不仅学前幼儿的生活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性,而且学前幼儿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但是,由于学前幼儿思维模式发展尚不完善,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通常会借助自身器官,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加以了解,如用眼睛看花朵的颜色、用鼻子嗅花朵的气味、用手摸花朵的质感等。由此可见,自然即课程就是以自然为尺度对课程加以设置,使课程设置尽可能贴近大自然,使学前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发现自然之美,健康快乐成长。
(二)生活即课程
生活即生命活动的统称,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前幼儿从“成人教育”、“小学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归生活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学前教育。在此,不妨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加以剖析,既然学前幼儿的生活就是学前教育,而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载体,那么可以说生活即是课程。生活即课程就是以学前幼儿生活为尺度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贴近学前幼儿生活。学前幼儿所有生活实践都可以作为课程设置的来源,而学前幼儿的成长进进步又可以作为课程设置的目的。但是,学前幼儿的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日常生活、个人生活,而且包括精神生活、集体生活等。
(三)自我即课程
学前幼儿的自我是不断成长、不断完善、最终实现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的未完成性,即人在生存过程中自我会不断学习、完善,直到生命停止。从这一角度来看,学前幼儿的自我必然是一个未完善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教师、父母等成人对其加以填充。自我即课程强调尊重学前幼儿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念,运用学前幼儿喜欢的方式参与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生活加以丰富,并将他们所有的情感变化、行为活动作为课程内容来源,从而彻底转变学前幼儿被动学习地位,将其真正转变为知识及课程的创造者。
除此之外,自我课程还强调学前幼儿自我人格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人性的回归,即教师与学前幼儿沟通,必须基于关系平等的前提下。
二、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构建—面向学前幼儿生活状态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评价形式设置的重要依据,而评价形式、实施方法、课程内容都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课程目标设置对于课程整体构建的重要作用。学前幼儿的生活除了当下生活外,还包括未来的生活。因此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在尊重学前幼儿当下生活状态的基础上,着眼于学前幼儿未来的生活状态发展。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结合学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状态,学前幼儿正处于前预算阶段,通常采用符号、图像来对生活事物加以了解。二要结合学前幼儿的经验及知识,引导学前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开展自我学习,由家长及教师科学设定学前幼儿“最近发展区”。最后,要结合学前幼儿的生活环境及兴趣,从而帮助学前幼儿获得最大限度的未来发展及自我满足。
(二)内容构建—贴近学前幼儿生活经验
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内容构建,首先必须基于学前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学前幼儿的日常生活细致观察,从中提取出具有教育功效的内容。部分教育人员认为学前幼儿的生活是零散杂碎,没有任何教育功效可言的。这种观念是极为错误的,如果将零碎杂碎作为学前幼儿的教育体系,那么其中一个零散杂碎的构成部分,都可能对学前幼儿的实际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学前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方式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对内容构建时,要尽量选择形象生动的课程内容,尽量避免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最后,内容构建不能仅仅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而是要以学前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如,部分幼儿园课程构建小学化现象严重,过于注重知识经验传授,这种课程内容学前幼儿虽然也能接受,但是过多的知识经验灌输,会对学前幼儿的学习信心、积极性造成一定的打击,而这对于学前有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实施构建—满足学前幼儿生活兴趣
学前教回归生活课程最为基本的理念,就是找回学前幼儿在课程中丢失的主体性。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理念,课程必须采用学前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来实施。对于学前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方式及兴趣所在。首先,必须消除对游戏的错误偏见。游戏不仅是学前幼儿放松身心、娱乐自我的方式,而且是学前幼儿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对于学前幼儿自我成长及社会化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必须注重学前幼儿自我价值的实现及预约经验的获得,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前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使学前幼儿在不断体验、不断经历过程中,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最后,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文化,在游戏过程中,学前幼儿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互敬互爱的。通过游戏的方式实施回归生活课程,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使师幼共同参与其中,一同来构建教学环境,而这对于学前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及学习压力的降低是极为有利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既是学前教育理念变革的体现,也是学前教育回归生活的表现,可以很好的应对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问题。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必须对回归生活课程加强应用,通过面向学前幼儿生活状态构建课程目标、贴近学前幼儿生活经验构建课程内容、满足学前幼儿兴趣构建课程实施等举措,切实提高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静静,李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培养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6):65-68.
[2]李瑞竹,杨道宇.论学前课程回归生活的理论建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187-188.
[3]刘一春,徐东.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实践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4):75-7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