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令军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山东 滨州 256600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随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对该方面内容的分析可知,新课程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即刻采取措施实现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高效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培养
引言
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教师在注重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善学、乐学、好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努力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基础。
1新课程给予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学生计算数感作为教师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点,伴随着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越发重要,新课改随之对小学计算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学生除了需要掌握计算方法外,还应懂得多变的计算方式,进而能够结合自己的习惯与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学习。其次,降低了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计算难度,但加大了对学生口算、心算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计算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最后,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景深入理解计算顺序,并且能够学会应用计算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现阶段新课改在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上更注重学生计算素质的培养[1]。
2学生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
2.1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有些学生计算出错是由于良好的做题习惯没有养成。他们主要表现为不审题直接拿来就做,或不认真审题,看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数据漏抄或抄写颠倒;书写不工整,不清楚,字迹潦草,写得有时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写的数字,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没有草纸本,随意在课本空白处、课桌上到处打草稿,或是直接心算;做完题后不检查或不会检查[2]。
2.2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数学计算能力的学习就好比盖楼房一样,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比如,2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练就会影响100以内的加减法,以至于影响后面的多位数的加减法;乘法口诀不熟练就会影响后面的表内除法。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计算速度和计算质量。
2.3学生不理解算理,缺乏技能
计算算理是计算方法的规则化和程序化。如果不明白算理,一味地进行机械训练,学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这样才能对计算算理理解得更加深刻。
3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3.1培养数学计算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们的兴趣,以此为出发点,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游戏的设定必须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学生稍有溜号,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教师要注意掌握尺寸)。如:开火车回答问题。教师要善于掌握游戏的设定是否合理,观察每名学生是否积极参与,题目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游戏节奏……以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充分体会到数学计算的魅力[3]。
3.2进一步改善算法教学,并重算理教学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算理和算法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想要做到理解性运用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算术运算时,都是模仿教师的解题方式去解题,很难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去对题目进行解答。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不妨引入“操作教学”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二年级学生学习乘法时,以16×6为例,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产生了“6×6”导致了“3”进位,这一进位的理解便是学生们的认知难点所在。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们去摆放卡片、纸条、木棒之类的教学辅助道具,6个卡片放一起为一叠,6叠卡片放一起有36张,然后再从中以10张卡片为一叠,这样一来就有三叠卡片以及六张单独的卡片。利用自身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能礼领悟到进位的意义所在,这对于教师的后续教学也是极为有利的[4]。
3.3运用计算规律,掌握算法
当学生对于基础的知识有足够的掌握时,如乘法口诀,教师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开始掌握一定的计算规律,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要尽可能地促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计算中的一些规律,例如,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找出一组乘法案例中的相同点等,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督促他们利用规律进行创新应用,从引导学生发挥学习数学计算的自主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3.4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自身的习惯导致计算方面的错误。教师可以从:1.审题方面。2.书写方面。3.验算方面。3.归纳总结方面等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首先需要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去认知、理解所要解决的题目,其次需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解验答”三项基本格式不可以丢掉。尤其是对于解出答案的验算这一块,很多学生都没有解题验算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辅助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最后教师还应帮助养成学生整理错题的好习惯,只有知道自身的错误在于哪里,学生才能够进一步的进步。
3.5进行典型错题分析,反思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把学生做的典型错题展示给全体学生,让大家共同评议错在哪里,或让做题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到黑板前板演,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辨析错题。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弄清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
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同时,笔者让每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本,上面记录平时课堂练习中、作业中、及考试中的错题,并在错题旁边标注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然后再举一反三练习几道类似的题目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平时翻开错题本浏览反思一下,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3.6注重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
计算能力是生活中常用的技能,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列举班级的某名同学要买一个玩具,这个玩具原价100元,但是由于折扣活动,有8折优惠,那么这个玩具的实际价格是多少呢?经计算,打折后的实际价格为80元。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到实践当中,激发他们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数学计算已经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而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更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完善,新课改随之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对运算的算理有全面了解,并找出合理且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毛桂琴.新课改下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03.
[2] 谢啊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75.
[3] 李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改进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0):151+157.
[4]郑桂春.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