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自负心理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0月30期   作者:赵美凤
[导读] 优秀生是指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

        赵美凤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上馆学区东关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优秀生是指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心目中,优秀生是最受喜爱的。他们思维活跃,上进心强,学习刻苦,成绩好,品德也比较好。但是,由于优秀生长期处于优越的环境,他们的一些缺点也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如果不注意纠正这些缺点,优秀生容易形成一些不良心理。因此,要使优秀生健康成长,教师应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讲究教育的艺术。
关键词:优秀生;自负心理;防范
1 优秀生心理现状
1.1 自以为是
        无论是学校还是县所举办的各种竞赛,优秀生都会取得各种各样的奖项,而且在演讲中主角也是优秀生,奖学金的发放对象仍然是优秀生,学校的三好学生、全优学生仍然是他们。总得来讲,只要是学校能够得到的光荣称号,都出自于优秀生。其中有部分优秀生骄傲自满,在学习与活动中瞧不起学习不好的学生,甚至还会有优秀生在教师面前耍小脾气,种种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优秀生过于自以为是,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围绕他转,这种心理不正确,而且会导致不好习惯的养成。
1.2心理脆弱
        绝大部分优秀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而且在学校得到教师的独特宠爱,在学习与生活上并没有遇到困难,导致优秀生没有经历过坎坷,一旦受多种因素影响,则会暴露出心理脆弱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娇气的毛病所引起,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若自己无法完成相关事件,则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无法像其他学生一样。
2 优秀生自负心理的原因
2.1 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优秀生产生自负心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严重高估或对他人取得的成绩严重低估,总是认为他人远远不如自己或者自己远远超越他人。许多自负心理严重的优秀生习惯通过跟别人进行比较获得成就感,然而这种比较却是不客观的,当别人取得的成绩比自己优秀时,他便认为别人只是一时的运气或是靠作弊得来的,当自己取得的成绩比别人优秀时,他便认为别人远远不如自己,强化了自负的心理。还有一些自负心理严重的优秀生,喜欢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进行比较,却从未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较,最终自己变得越来越自负,不可一世。
2.2 他人过度的夸奖
        优秀生往往是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因此他人的评价也往往会成为优秀生对自己的评价。许多优秀生从小学上中学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赞扬和掌声,他们也为此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渐渐地开始经受不了批评,认为别人批评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这些优秀生无法接受别人的批判,只能活在他人的掌声中,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会输给别人,过分地高估了自己。在他们高估自己的同时,也变相地低估了别人,最终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负心理也越来越严重。
2.3 自尊心过于敏感
        许多优秀生是同时存在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的,这些优秀生往往自尊心过于敏感,害怕遭受别人的否定和批判,于是表现出一副清高傲世的面孔。这些优秀生表现出自负心理其实是对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在一些方面,这些优秀生比周围的同学差劲很多,而在另一些方面,这些优秀生比周围的同学又优秀很多,这就使得优秀生用一方面的优秀去掩饰另一方面的差距。自尊心过于敏感,也使得优秀生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评价,他们过分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因此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
2 优秀生自负心理的防范策略
2.1 爱而不宠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教育好优秀生必须以爱为基础。只有爱优秀生,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自然打开受教育的闸门,使老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般流入他们的心田。

只有爱优秀生,才能在他们的言行举止间发现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及时的表扬或批评,使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继续奋进,在缺点面前不护短,认真改正。
教学中,教师对优秀生的爱比较容易产生,但教师必须对其他学生也同样热爱。如果教师只喜爱优秀生,那么这种爱就是宠爱,是偏爱,是不利于优秀生成长的。一方面,教师宠爱优秀生,容易使其他同学产生不满甚至怨恨的情绪,并有意疏远优秀生使他们受到孤立;另一方面,教师偏爱优秀生,就容易放松对优秀生的要求,从而忽视或容忍优秀生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导致优秀生退步或落伍。严是爱,宠是害。例如,有一段时间,班上的一些优秀生上课时爱说话。时间一长,一些优秀生的成绩有所退步,作业也不如以前做得认真。于是,教师把那几个优秀生叫到面前,先是把作业本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自己看。问道:“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最近的作业经常出错,成绩落后?”他们几个低下头,过了一会儿答道:“老师,我们知道错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所以……”教师说道:“虽然你们的成绩好,但不应该骄傲,学习的路上唯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经过此番谈话,他们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只有对优秀生做到严爱相济,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2.2 褒贬适度
        教师对优秀生的表扬与批评要适度,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对优秀生的表扬和夸奖过度,就会使他们忽视自己的缺点,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优秀生的批评过度、脱离实际,就会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压抑感。例如,班级里有一名优秀学生,最近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马虎虎,教师一气之下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教师原以为他会觉醒,改正错误,谁知以后每当上课时他总是呆呆地望着教师,却没有听课,更不爱举手发言,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过分的批评使他产生了压抑感。因此,教师批评优秀生的时候,应该注意适当地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自觉检查,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2.3 培养受挫心理
        由于绝大部分优秀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一视同仁,严禁出现偏爱的情况,确保优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班级大扫除及相关娱乐活动,促使优秀生能够与同学沟通交流,并帮助其他学生掌握课本学习要点,发挥相互帮助的效果,使得优秀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得到其他学生的帮助。为了有效培养优秀生的受挫心理,教师还需结合实际情况为优秀生创设尝试失败的机会,让他们直面面对挫折,勇于战胜,不再受其他因素影响。另外,教师需要分析每个优秀生的优点,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法。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均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提高自身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掌握更多课本知识。
2.4 严格要求
        针对优秀生的呵护培养工作来讲,由于部分优秀生不懂得感恩,所以教师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与重视,帮助优秀生掌握感恩的内涵及日常礼貌用语,严格要求优秀生其他方面,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优秀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可赋予其特殊权利,必须要与其他同学一样,犯错仍然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促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促使优秀生能够该生错误的行为,并具备自理能力,避免进入社会离开家长而无法自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重视提高学生的成绩,做好全面分析,掌握优秀生及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注重辅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 结论
        许多优秀生存在严重的自负心理,需及时地克服,使其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自尊心过于敏感均是自负心理的根源,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教育,让优秀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改变自己的认知,消除自负心理。

参考文献:
        [1]丁贤.如何克服学生的自负心理[J].基础教育研究.2012,08.
        [2]汪海龙.让学生走出自负的泥沼[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九).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