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慧梅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上馆学区东关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看一些知识性强又喜闻乐见的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文学的爱好。
关键词:激发;语文;兴趣;阅读
导言: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还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为,克服懒惰的心理。
1 精心选择适合的书籍
1.1 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年龄
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比如说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像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则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
1.2 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个性特点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2 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2.1 因材施教,锻炼意志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既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一下子统养成,要根据不同学生,区分主次,难易,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培养能力的需要,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有计划地扩展。同时,针对不同阅读习惯的学生,加以不同的指导训练。努力贴进学生的阅读实际,尽量具体可行。依靠多次反复的实践,逐步落实,并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努力阅读,开拓创新,为适应新的挑战和竞争奠定良好基础。对那些已经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督促指导其他学生的阅读习惯,别的同学也可随时问他们问题,向他们请教,培养不同学生的各种能力。
2.2 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也许有朋友会认为,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不错,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
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工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2.3 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3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孩子选择图书。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孩子们看到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孩子们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教师要进行适当地指导。
3.2 丰富学生的阅读活动
由教师组织,每一个同学捐一两册儿童文学书籍,建设班级图书角。这样既可以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阅读氛围,又能够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困难。经常开展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竞赛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表演会。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引起孩子们阅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
3.3 鼓励先进,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或者搞一些基于阅读训练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励学生阅读,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对阅读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3.4 家校配合,破旧立新
现在许多学生往往在校一套,在家一套;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个小皇帝,小公主;在校认认真真,在家吊儿郎当。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家校合一,密切配合,配套联动,形成合力。启发学生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具体困难,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使新的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地养成。家长也要有阅读习惯,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4 结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只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适时鼓励激发其阅读兴趣,总会有所收获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3):210.
[2]聂红珍.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课程资源,2014).
[3]张文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