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0月30期   作者: 杨明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杨明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淮文外国语学校  江苏淮安 223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需求及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等,通过创新、有趣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丰富的历史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单调、枯燥历史知识点的灌输性教学,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及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且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会提出问题,但未能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的机会和时间,使得学生无法很好的深入历史问题中思考和解答,影响了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1]。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措施展开了探究。

        1.在导入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初步树立学生问题意识。
        中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学习中正处于思维模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较多新颖的想法,甚至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还会提出和课程教学内容不符合的问题。正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才会激发学生的矛盾心理,促使学生深入历史问题中积极的思考探究。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等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历史课本及历史事件中进行了解、思考、探究及解答,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及问题意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提问历史问题之后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独立的空间深入思考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问题意识及探究意识[2]。如在进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以下问题:“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在设计这一问题之后,给予学生8分钟左右的时间深入课本中分析、思考及解答,与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互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基础上,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发展性及变化性的特点,这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历史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及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哪些阶段的变化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一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前提下强化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始终保持问题意识,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动态是什么?出现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或意义?”让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培养[3]。如在进行“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历史书籍、历史课本等了解历史内容和历史的发展,并提出问题:“甲骨文的发现具有何种重大的历史价值?”在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历史课本和知识点中思考,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甚至提出由此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问题意识,丰富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3.以时政史料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其学科综合素养。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最多接触的就是历史课本中的人物、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高效、优质的教学。站在其他层面来看,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主体,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应重视全面了解历史人物,这能很好的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印象和记忆,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发生过程及结果,甚至激发学生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这一教学形式下教师应将时政史料和历史人物相结合,引导学会深入探究历史事件,从而强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历史综合素养,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历史、把握历史[4]。如在进行“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这一时期内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例子首先通过动画视频、电视经典片段等方式介绍秦始皇的生活背景及历史发展背景,加深学生对于秦始皇这一人物的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和课本中的教学知识点深入分析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介绍秦始皇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后续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通过将人物和史料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深入有关秦始皇的历史中去思考探究更多的历史问题。
        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通过多元化、创新和高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了解历史,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卢文杰.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14(005):42-43.
[2]许宏静.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读天下(综合), 2020,28(7):0191-0191.
[3]杨国雄.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9, 16(019):164.
[4]刘治金.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好家长, 2017, 33(075):P.35-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