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激双定”小学中段年级教学新模式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2月   作者:王晓娜
[导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趣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

王晓娜    南乐县张果屯镇魏庄小学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趣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关键词】“双激双定”;中段年级;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ISSN1672-1128 (2021)02-039-01

        一、研究内容、重难点及创新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正确体现计算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悟到计算内在思想和方法,才能使计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因此,我们特进行小学数学中段“双激双定”提升计算能力实践研究。
        1.计算教学应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数学学习内容要适应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数的运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是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并以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终身受益。
        2.计算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使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数的运算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数的运算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需要通过操作、观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这样,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数的运算知识的过程,既是培养和发展运算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悟归纳、演绎数学思想的过程。
        3.计算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计算审题、细心计算、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数的计算,培养和发展运算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关系到他们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到他们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我们特别提出一些创新点:
        以往的计算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为了增加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特提出了可借鉴可操作的策略----双激双定。针对不同年龄段选用合适有效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故事激趣、口算游戏、计算大比拼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准确率;每日练习计算,严格控制计算题目的数量和计算作业的时间,提高计算技巧,培养学生意志。
        理论联系实际,家校结合,将计算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花式练习。



        二、故事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设疑则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探索。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这样就能很好地,有效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生活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开始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的同时,对于数学的认识将更为深刻,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先安排学生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去超市购物,然后将购物小票带进课堂;课中向同伴介绍购买的物品以及单价,然后一起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从课前的购物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兴趣盎然;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加减计算,而是解决生活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探究成为学生迫切的需求。有的同学开始尝试着利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新问题。一切无不表明,学生的主动探索正是源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需求。在亲身经历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积淀的对数学应用价值的感受更加丰厚。
        四、复习导入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走入一个未知的领域,主动探寻发现。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分析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精心选取相关旧知,或是教师提问,或是教师出示复习题使之呈现;安排学生口答,或是独立练习,借此激活学生的知能储备,引领学生主动迁移、猜想、尝试、验证,进而实现新知的自主建构,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时候,老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加法运算定律。由于之前已经学过,学生很容易就会回忆起来: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及各自的内容,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大胆地,自主地探寻,猜想,发现乘法运算定律会有哪些定律。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利用旧有知识猜想乘法运算定律会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当然也会有少数部分学生会回答有乘法分配律。经过这样的复习引入,很容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此外,由于有部分学生回答说有乘法分配律,会让另外一部分学生产生好奇,乘法还有分配律?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结语
        总之,无论采用怎样的具体方法,但凡成功的导入,无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学风格,灵活地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导入策略。必须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把、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J].陈建红.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05).
[2]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六性”[J].冯艳平.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 2012(04).
[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于清华,张文利.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