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2月   作者:时巧红
[导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贴近实际生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与数据分析间所存在的联系。除此之外,学生应当亲自经历对数据的收集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加强开展课后延伸工作,促使数学知识点得到有效的巩固与延伸,从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时巧红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无梁镇祁王小学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贴近实际生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与数据分析间所存在的联系。除此之外,学生应当亲自经历对数据的收集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加强开展课后延伸工作,促使数学知识点得到有效的巩固与延伸,从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析观念;课后延伸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ISSN1672-1128 (2021)02-024-01

        培养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点。其中,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将其的培养提升到应有高度,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寻找有效培养措施。本文经过认真探讨认为,培养数学分析观念应做好数据整理意识的提升、做好数据比较大小的训练,并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数据规律。
        1数据收集,正确分析数据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统计知识学习方面,学生还应学会从复杂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分析,运用统计方法,通过数据分析解决问题,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学习"概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掷骰子"的游戏,提出"和为单数,则甲方赢,为双数则乙方赢"的规则,然后询问这样是否公平。该类游戏规则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学生凭直觉会给出答案,此时教师应当适时提出质疑,要求学生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开展游戏,学生对多次掷骰子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使自身的数据分析和问题判断能力得到锻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树立了数据收集和分析意识,逐步认识到数据分析方法对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并不断提高科學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由此实现智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2以问题为引,促进学习思考深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设计系列问题,引发学生较为理性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苹果的数量在这个统计图中只画出这么大?橘子对应的扇形大小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等。问题会诱使学生把目光再次聚焦到扇形统计图上,促使学生深思五种水果的分布情况。
        同时,也萌发出较多的疑问:“是啊!为什么梨子会画这么多?为什么香蕉所占的扇形是最大的呢?”问题势必会引发思考,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投入。诚如古语所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会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这五种水果呈现规律的感悟之中,促使他们去思考每一种水果对应扇形大小的由来。
        (二)引领问题解读
        当学生经过计算、测量等系列活动后,他们发现,苹果是40个,是总数200个的20%,扇形统计图是一个圆,代表着200个水果,苹果占其中20%,那么就应该占圆周角的20%,所以它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是360度×20%=72度,这与测量的数据完全吻合,说明自己的分析、思考和计算等都是有道理的,也是正确的。



        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各种数据,有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构成的理解,进而使扇形统计图的本质属性在学习中逐渐凸显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不断加深,扇形统计图的知识建构也逐步形成。
        案例教学告诉我们,教师要想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领者,就应该学会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文本内容,去设计教学情境与教学环节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据采取、整理、分析等系列活动之中,进而让他们对数据分析的学习更加投入。在案例中,教者把中国地形分布情况,改编为学生熟悉春游、水果等,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感受,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加强应用,巩固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与简单运算等数学基础知识不同。虽然都在生活中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但运算的应用场景更明显,数据分析则"藏"得更深一些。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数据分析观念和数据分析方法,单纯依靠学生自主意识进行锻炼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应用。在应用形式上,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联系生活,最好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出发,或结合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兴趣,保证巩固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分析实用场景,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
        4鼓励学生寻找数据规律
        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到内在规律,进行针对性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是数据分析的重要体现。统计是分析数据规律的重要方法,因此,授课中应提高统计意识,不仅使学生认识数据的“表”,更要深入洞察数据的“里”。一方面,讲解统计相关知识,使学生能读懂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图等,并通过概括与总结找到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提高其运用各种图形完成统计作业的意识;另一方面,为使学生掌握运用统计知识寻找数据规律的技巧,应认真做好日常训练,即通过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其冷静分析,认真分析各种统计图形,找到内在规律,促进其数据分析观念的提升。
        5重视课后延伸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且并不是只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就可以具备这一观念。实际上,对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后延伸。因此,教师除了要充分注重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还应当重视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如电脑、电视、课外阅读等,促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自主的分析数据的观念,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对学生数据分析意识进行培养。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这一章节知识后,教师可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班级中同学的近视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制作一个统计表格,经过分析数据之后,认识到近视对于学习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据分析相关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数据习惯,使得学生今后在遇到数据时能够自动在脑中对数据进行分析。由此可知,课堂学习与课后延伸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若在开展课堂学习之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课后延伸,可能导致数学知识点无法得到有效的巩固与延伸。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数据分析和思考。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由此树立数据分析意识,逐步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并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之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寿兰.浅谈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03):37-38.
[2]张晶.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三个阶段[J].教学与管理,2017(23):4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