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民间音乐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教育传承研究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0月30期   作者:吴凯
[导读] 康巴民间音乐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教育传承已成为其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

        吴凯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626001

        摘要:康巴民间音乐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教育传承已成为其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四川民族学院作为地方民族高校,在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科研成果没有注重转化,重视度不够,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校园特色、精品文化打造不明显,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不够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促进康巴民间音乐在地方民族高校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康巴民间音乐   地方民族高校    教育传承    四川民族学院

        康巴地区主要包括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藏族玉树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等地区[[1] 周介铭.康巴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8(01):5][1]。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如汉,彝,回,羌等少数民族文化。康巴民间音乐是康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价值。康巴民间音乐地方特色浓郁,形态多姿多彩,主要包括民歌、戏曲等,如: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山歌、康定溜溜调、顶毪衫歌、藏戏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康巴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逐渐的变异和消失。康巴民间音乐在师徒和家族传承上出现了后继无人,民间传播步履艰难,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等现象。对康巴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场所,民间音乐在高校的教育传承已成为康巴民间音乐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大专院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OL].国办发〔2005〕18号,2005(08):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2]。四川民族学院作为康巴地区的地方民族高校,在传承康巴民族音乐上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其有条件和责任传承和发展康巴民间音乐,这不仅能使康巴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能提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文化软实力,也决定着自身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一、康巴民间音乐在四川民族学院的教育传承现状
        (一)民间传承人进校园方面
        2019年四川民族学院举办了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展示交流会,聘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王说唱传承人阿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传承人扎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定溜溜调传承人毛云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安锅庄传承人黄能贵,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杵坭山歌传承人吴全清走进课堂授课、举行活态展演、交流和研究,对学校师生了解、研究康巴民间音乐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学校聘任了以上传承人为学校客座教授,加强了民间艺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为进一步做好康巴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等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对康巴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的认知情况
        笔者选取四川民族学院部分藏族同学、汉族同学和其它少数民族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到,从小在康巴地区长大的同学对康巴民间音乐比较了解,主要从亲戚、朋友、长辈那耳濡目染了解到的。而汉族同学对于康巴民间音乐有的了解一点,有的完全不了解,了解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学校教育。在访谈的同学中,有95%的同学表示对康巴民间音乐感兴趣,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教育传承,自己想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如笔者在访谈中问到“学校有必要进行康巴民间教育传承吗?你认为学校最好的传承方式是什么?” A同学(藏族)说:“我是从小在这边长大,从小接触这些,但是现在家乡好多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有的直接在外面生活,他们的下一代虽然是藏族,但对这方面不太了解,我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进行教育传承,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多开些这方面的活动。”B同学(汉族)说:“以前来学校之前不了解康巴民间音乐,但是在学校生活了两年之后,通过相关文艺活动和社团活动,了解了一些,我也亲身体验了传承人的课堂授课现场,感觉很有意思,也想多了解些,我认为学校可以多请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多搞点相关演出、活动和开展些讲座,这样才更好的进行传承。”
        (三)康巴民间音乐研究和创作方面
        在康巴民间音乐的研究上,学校依托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所,近五年来研究成果丰硕。由学校教师申报的关于康巴民间歌舞研究的教育厅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和甘孜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共计二十余项;大学生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二十多项;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九十余篇。在音乐创作上,学校教师扎根甘孜藏区,挖掘民间歌曲素材,创作了一些反映藏区人民新生活,艺术价值很高的歌曲,如赵勇作曲,罗明俊作词的《圆满康定》、樊力菡作曲,肖移平作词的《草原姑娘》等,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喜爱。由甘孜州移民办主任七美多吉作词,四川民族学院赵勇教授改词、作曲的声乐作品《圣地家园》在全国首届“民族之声”声乐(词曲)、器乐作品征集和歌手、乐手选拔活动中唱响,并在终评中荣获艺术作品类金奖。以上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音乐创作为康巴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校园文化活动方面
        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康巴地区,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近三千人,占33%,主要包括藏族、彝族、羌族等。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如藏学学院的“藏歌会”、学校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校园好声音”、“彝羌历新年晚会”、康巴卫视藏晚高校直通车“魅力青春·活力新年——藏晚我来了”等活动有大量的康巴民间音乐涌现在舞台上,为全校师生了解和传承康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五)课程教学及学术讲座方面
        康巴民间音乐在课程教学方面,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康巴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课程,对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起到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声乐等课程也融入了康巴民间音乐,对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音乐鉴赏课程,有的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程中讲授民歌部分时会融入一些康巴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在学术讲座方面,举办了“大渡河流域音乐历史研究”、“鱼通民间音乐的旋律与唱词分析”、“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等相关讲座。以上课程教学及学术讲座为全校师生普及、了解和研究康巴音乐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康巴民间音乐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成果没有注重转化
        虽然关于康巴民间音乐的研究及创作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对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研究成果,没有及时的反馈给师生和服务地方,缺乏与相关部门和院校的分享、沟通和交流,没有将成果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当中,也没有系统的整理和编订相关资料和教材。对于学术讲座,举办的次数太少,宣传力度不够,受众面太窄,仅限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普及面不够。在歌曲创作上,对于新创歌曲,没有及时通过现代媒体在校园内进行传播,缺乏影响力。
        (二)对康巴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学校在康巴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对于康巴民间音乐的开发利用则是浅尝辄止,有则用,无则弃,没有形成常态化和长远性。比如,在民间音乐传承人进校园方面,没有形成常态化,固定化,成效不够明显;在康巴民间音乐融入课程上,缺乏顶层设计、系统性和特色性;对康巴民间音乐的研究上缺乏深入性、系统性,没有打造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同时,在康巴民间音乐的研究上缺乏合作意识和服务地方意识。
        (三)教师及学校相关部门缺乏重视
        四川民族学院现有教师八百余人,其中非少数民族教师占很大一部分,而艺术教师中汉族占大部分。通过笔者的访谈得知,大部分教师对于康巴民间音乐缺乏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很多艺术课程教师认为康巴民间相关知识跟自己的课程教学关系不大,没必要学习,在课程教学中也没有融入,如果加入的话有点困难等。“如果一名艺术从业者意识不到民间艺术的珍贵价值,也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那么他在艺术创作中往往难以自如地表达民族情怀,尤其是在作品的表现方面往往不会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能缺乏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资源的意识。”[[3] 李香会,李睿煊.传统民艺资源与地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整合与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4):128][3]学校相关部门在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上也缺乏相应的重视,在对康巴民间音乐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特色资源开发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校园特色、精品文化打造不明显
        四川民族学院校园文化相比其它高校有着一定的特色,活动多姿多彩,但是在特色精品文化打造上不够明显,缺乏影响力。在特色精品文化打造上没有真正的和康巴民间音乐结合起来,民族文化在校园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略显不足。
        (五)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不够
        四川民族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及传承人在康巴民间教育传承方面有一定交流和合作,但尚显得滞后。高校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作用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科研等方面来实现,但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的协调、传承人的创作,也需要企业的参与生产研发。而在学校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上,这几股力量并没有发挥各自优势并积极发出合力[[4] 张颂.“非遗”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传承现状及路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8):93
][4]。
        三、对康巴民间音乐教育传承提出的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
        康巴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很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康巴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学校应高度重视康巴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康巴民间音乐的科学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活动展演等一系列的思考和设计。这样既有利于康巴民间音乐的传承,也有利于学校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的打造。
        (二)深入研究,注重成果转化,
        在康巴民间音乐研究上,依托学校的相关研究机构,如康巴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所,打造科研团队,进行系统性、深入性和特色性的科学研究。同时,根据科研团队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编写教育传承资料和教材,制作影像资料,举办相关科研成果讲座,加强宣传力度和普及面,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融入,使康巴民间音乐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教育中得到相应的传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在师资队伍上,学校可多渠道、多方法进行扩展和强化建设,如:学校定期委派相关教师深入民间进行采风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和民间艺人组织开展培训、讲座和交流,定期举办相关艺术实践和教学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新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康巴民间音乐价值的认识,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加强引进和培养并重,聘请一些民间艺人和具有丰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四川民族学院作为地方民族高校,理应体现民族性,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可以依托现有地方资源,把康巴民间音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制作影像资料,使康巴民间音乐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相整合,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做到学康巴、说康巴、唱康巴、懂康巴。
        (四)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
        学校应依托地缘优势,加强与传承人、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在与传承人合作方面,把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固定化,加强与传承人的沟通交流,从而真正发挥传承人在学校教育传承方面的作用。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上,要加强康巴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研究、创新方面沟通交流,共同谋划,科学统筹,避免经费和相关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有关康巴民间音乐相关活动上,加强民间化与专业化相结合,优化精品特色文化,加强精品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五)开展多层次第二课堂,打造精品校园文化
        在第二课堂上,开展特色鲜明的康巴民间音乐活动,组织学生到康巴民间音乐山歌会及相关节日活动采风,亲身体验康巴民间音乐魅力。同时,依托课程和第二课堂,打造精品校园文化,选派相关优秀学生、教师参加相关比赛,增强影响力,加强与其它兄弟院校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依托地方资源扩大影响力。
        (六)与时俱进,数字化传承
        在地方民族高校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康巴民间音乐的推广、传播和传承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制作相关的宣传片,聘请民间艺人进直播间进行网络展示,将康巴民间音乐相关知识制作成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数字化传播。这种数字化传播手段为更多的群体了解、保护和传承康巴民间音乐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同时,也为学校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打造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现代化传播手段,为康巴民间音乐更充分的推广与传承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能使康巴民间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是一个复杂、长期、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地方民族高校应依托地缘优势,加强地方资源的开发、利于和整合,构建康巴民间音乐教育传承体系,打造特色育人文化,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康巴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