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体育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0月30期   作者:许可
[导读]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许可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611844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为其今后的身体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人格。另外,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走出校门或者不如工作之后,仍然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简单阐述了终身体育的内涵以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最后基于高校体育改革背景下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锻炼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体育锻炼可以在学生的认知、意识、思维、意志、人格的养成等方面起到良好的塑造作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意义重大[1]。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为了适应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身为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当前问题现状,从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体育意识,注重采取因材施教手段五个方面来进行积极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在心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所谓“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指导[2]。生命在于运动,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规律、体育锻炼效果以及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而提出的,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对于今后的体育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指引作用,其对于提升我国全民身体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杂乱繁琐以及相对滞后等问题。每周的体育课程时间安排较少,非常容易造成课程教学的间断性,学生得不到系统化的学习指导;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很多高校教师习惯于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内心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课堂形式上来看,过于单调、枯燥,难以体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
        (二)学生兴趣不高
        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体育是运动员相关专业学生的事情,自己则应当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很多高校学生迷恋于网络、电竞游戏,平时养成了“足不出户”的习惯,久之其身体素质出现下降,稍一运动便会气喘吁吁……这种情况下,其对于体育运动便会产生一种抵触感,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以上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还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着手,才能实现教学工作的新突破。
        三 高校体育改革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以及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3]。要想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起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首先就要提升教学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科学化的指导,让学生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这也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与关键。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应当注重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加深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促进其在今后的时间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树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学校应适当提升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注重招聘一些体育专业毕业的高素质人才,不断为自身教师团队补充新鲜血液,力求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且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当注重提升个人修养。身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注重对自身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的总结与反思,针对其中的问题制定出针对化的解决措施,遇到问题之后可以通过与同事商议或者上网查询等方式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流程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身为教师应当深入学生群体中去,不断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利用自身渊博的专业知识、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风趣幽默的谈吐来吸引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方向性指导,根据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4]。一直以来,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都比较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相关知识以及方法技巧,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体、生理相关机能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却忽视了社会未来发展对于人们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要求。因此,要想在更高层面体现出体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


        首先,教师应当将体育教学重点由原来的知识技能培养向意识塑造方向进行转变,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与兴趣,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的良好习惯,进而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教师应当从当前高效体育教学现状出发,注重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心理”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之加以优化。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意义。
        (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莱辛也曾经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5]。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一旦产生便会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欲望与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体育中,久之其体育意识会得到不断的增强与牢固。
        要想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兴趣,教师应当注重体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形式来激发学生广泛的参与积极性。例如,高校学生在认知、意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已经相对成熟,教师在课堂上的过多参与会导致其“放不开手脚”,故可以采取“学导式”教学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它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发展各自的智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体育自身具有竞技性特点,教师应当采取“团队竞争”的方式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来激发学生的斗志……这种教学方式远远比传统的“口述式”、“示范式”教学效果好的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激情与魅力。
        (四)不断提升学生体育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还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识,让学生理解体育运动对于自身的益处,让其明白体育运动对于自己当前的身体发育以及今后健康成长的重大作用。教师应当消除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误解。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明白并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学生才适合体育运动,必要的体育运动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普及一些体育相关的知识,向学生深刻阐述奥林匹克运动的由来以及其中蕴含的热爱和平以及公平公正的伟大精神,提升体育在学生心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多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体育的励志故事。例如,美国20岁男孩Zach Zeiler 身患霍金淋巴癌,体重下降不到90斤,最后通过健身运动战胜了病魔;2020年“最美逆行者”钟南山院士就是体育运动的最佳代言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身体素质却不减当年且仍能够奔赴武汉,站在防疫的最前沿,其之所以拥有如此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精神状态,都得益于其平时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体育运动在减肥、美容,提升人体生理机能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在自己人生当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五)注重采取因材施教手段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体育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教师往往严格按照课本教材进行授课,这种“群体”教育方式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在体育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例如,大多数男生都不喜欢啦啦操等运动项目,而很多女生对于一些篮球、足球等身体对抗性项目也是持有排斥心理……其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篮球组”、“足球组”、“田径组”、“体操组”等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积极练习,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其开展一些对抗比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让学生将这种喜爱延续到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指导思想以及教学目标,从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体育意识、注重采取因材施教手段五个方面开始着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都是编者的个人浅见,关于高校体育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还有很多更好的观点与策略,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艳梅.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体育风尚, 2018, 000(003):P.24-25.
        [2] 杨玲. 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究[J]. 青年与社会, 2019(15):149-150.
        [3] 陶宝峰.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探究[J]. 智库时代, 2018, 000(051):P.193-193.
        [4] 闫纪红, 代新语. 高校体育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010(008):116,118.
        [5] 马悦华. 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9(21):4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