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希
(昆明理工大学 津桥学院 650000)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一思想理念均是恒古不变的。在高校体育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是对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会议精神的积极响应。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思政教育;融入路径
体育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的有效促进。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之一,体育课学生参与度大,辐射范围广,在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既有助于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又能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双管齐下,不仅能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及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中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以下分析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必要性,探讨二者有效融合的路径。
1、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1.1贯彻和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多侧重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运动技能技巧的掌握,与思政教育相互脱离,互不影响,不利于立德树人理念的贯穿。加之信息时代,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信息借助网络的迅速传播,极易腐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三观的偏移和倾斜。而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人才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修养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二者有机融合,不仅是对席近平主席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还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等崇高精神,使其成为武装学生思想的武器,抑制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1.2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的摇篮,应明确现代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积极贯彻和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认真响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一代又一代拥党爱国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思政教育应融入整合到各学科之中,转变以往重知识与技能、轻德育与育人的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相互融合渗透,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磨炼学生的顽强意志而发挥其育人效应,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
1.3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体育运动需要耗费体力,单纯的训练往往令学生感觉缺乏新意,容易厌倦,尤其是长跑训练,学生更是叫苦连天,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可在教学开展前,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知名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刻苦训练、竞技比赛场上挥汗如雨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的道理。从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入以及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进而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2、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的有效路径
2.1创新体育教学的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为让思政教育充分融入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挖掘,选择与体育教学项目相符合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进行教学【1】。体育项目不同,其蕴含的思政内涵也存在着不同。例如田径类体育项目,以长跑为例,锻炼的是学生的耐力和毅力,教师可融入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比赛的实例,个别运动员甚至轻伤不下火线,仍然坚持完成整个比赛,这样的案例对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吃苦精神具有积极影响,可达到震憾学生、教育学生的效果。又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运动,需要多人团结协作、默契配合才能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需要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学会与他人合作配合,包容他人,个人服从于集体等良好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奥运会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奏国歌、获金牌等资料为主题,开展多种主题教育,从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
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为更好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单一片面的形式,而应采用多元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有效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参与意愿更加强烈,有助于体育教学效果、和思政教育育人效应二者的同步提升。教师首先要深黯学生的心理,分析其思维方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开展体育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2】。例如,在学生掌握了足球的基本技能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争意识,这种亲身参与、小组比赛的方式较苍白的说教式思政教育,能带给学生切身体会和学习体验,对培养其拼搏意识、抗挫折能力及顽强斗志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又如,在学生掌握了羽毛球基本技能后,教师可让学生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自由组合、角色扮演来开展羽毛球的单、双人比赛,每组分别有一名教练、一名裁判,两名或四名运动员,学生自主分配,让学生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培养其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及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包容心。
2.3体育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对学生有着示范效应及育人影响【3】。因此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白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一百次的说教不及教师的一次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要想让思政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生根发芽,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关爱学生,为学生做出表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般的师生情谊。一方面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表率下,思想不断升华,觉悟不断提高,师生共同进步,完善自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效应不象学习和考试,效果立竿见影,因而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教育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体育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欧阳吉华.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路径探析[J]. 内江科技, 2020, 41(03):122-123.
【2】衣雪艳.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 2019, 192(24):86-87.
【3】何郑阳, 冯浩然, 韩佩轩.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15):152-153.
作者简介:周学希(1991、3),女,彝族,云南昆明,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