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学 122500
“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也正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强化教师引导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学习方式。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意义、存在问题、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浅谈一下近几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到的只是“主导”“导演”作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性学习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方面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小组内意见不统一,出现争吵;小组成员各自为证,实际是没有合作;后进生逃避学习。教师关注的是小组,后进生混在小组中感觉很安全,不会换老师批评了,合作学习成了后进生的避风港,这对后进生是很不利的;优生霸占话语权。这对后进生非常不利,而且,这样一来就又变成了一个“微缩课堂”,一人讲大家听,违背了合作学习的本意。
2、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况:教师没有进行明确引导,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刚开始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混乱和无序的情况;没有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过程,那么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不会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也得不到发挥。
三、基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数学教学研究
(一)合作准备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时,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均衡。人数以4~6人为佳,这样便于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其次,要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有组长、有记录员、有汇报员······为顺利地开展活动做好准备。
2、培养合作意识。
培养组内成员合作意识要教会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合作学习绝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可采用小组竞争机制,对配合的好的小组给予精神鼓励,让他们互看、互学、互议,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倾向。
3、培养合作技能。
学生表现欲望强,往往只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交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三)合作组织
1、做好合作准备
数学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置教案,做到讲课之前对即将讲授的知识了然于胸。让学生提前预习,并通过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的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寻找十几个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并将这些几何图形进行分类,这样,组长便会给小组中的成员分配任务,当他们分配到自己的任务后,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做事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2、把握合作的契机。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选择探究问题:
(1)选择实践性问题 :挑战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理解题意,找出思路,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较适合于按前后座次就近组合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2)选择多样性问题 多样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全面解答,经常会漏解, 这也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整式》一课中的“用字母表示数”内容时可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游戏来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搭正方形,讨论搭出 n 个正方形时,需用火柴棒多少根? 此问题提出后,同学们搭的搭、议的议,合作、交流的情绪高涨,纷纷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通过上述小组合作探究,得到 4 种不同结论,使问题较全面解答,又使学生对字母 n 可以表示任何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这都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喜人成果。
(3)选择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善解答,容易混淆. 在合作教学中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终问题得以完美解决。
2、丰富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可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座位方式也可选择四人合作、同桌合作、自由组合式合作等多种方式;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灵活地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3、当好合作引导。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要运用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掌握合作的时间。
合理的安排合作学习中的时间是杜绝合作的“虚假”与“浮躁”的有力保障。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这种合作流于形式,收不到效果;如果时间太长,让学生漫无边际得说下去,则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浮躁的合作也不可取。
三、合作后的反馈
1、汇报。
一般可由小组内的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小组自选发言人进行汇报,这样就可避免每次都有几名能说会道的学生代表发言,也可把机会给那些保持沉默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教学成功的关键.合作学习科学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注重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主要学习形式,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协助和做人,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情商。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更科学、更有效,仍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