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慧
(昆山市花桥金城小学 江苏苏州 2153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提出及教学体制改革的发展,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的发挥,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水平,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措施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教学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枯燥、单调的数学公式、数学原理和数学概念的灌输,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局限,无法从各个层面和角度看待数学问题,限制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1]。
1.创设探究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如果教师仅仅依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手段进行讲解,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硬性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值逐渐降低,难以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无法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逻辑思维意识,限制了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这一教学现状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在有趣、具有探究意义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情境中,主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2]。例如,在教学《认识千克》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带入课堂:一袋棉花糖、一袋红枣、一袋奶糖。通过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发现棉花糖最轻。通过用盘秤称一称,发现红枣和奶糖均重1千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教师可以指名学生用左手掂一掂奶糖,再用右手掂一掂红枣,然后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质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掂完后的感受。学生在动手操作、互动交流中加深对1千克的认识,相信由此得到的数学知识会牢牢地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再比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表演情境,指名同学A扮演拿着人民币去超市买商品的顾客,同学B扮演超市的售货员。通过创设表演情境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出发,融入场景和角色中去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逻辑思维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及时肯定学生,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鼓励学生在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时,通过知识的迁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一类题目,它们看上去差不多,但每个题目间都存在一定变化。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重视渗透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先前学过的技巧、方法迁移到后继学习中来,让学生自主归纳和概括解决这类题型的步骤,从而内化于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思考过程更加清晰明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例如,在教学《8、7加几》时,由于学生已有探索“9加几”计算方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当前的学习中来。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体会到计算8、7加几时,既可以把8凑成十,也可以把7凑成十,接着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这两种思路,以体会不同的凑十过程,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3.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一项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就是画图。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将数学题目和图形有效结合,化抽象的题目为直观的图像。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为例,例题告诉我们“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长增加3米后,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要我们求出“原来长方形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的条件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不能一下求出结果。为了使本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业纸上试着画示意图,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明确: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原来的花圃,标出长8米,再将两条长边增加3米,宽不变,标出增加的18平方米,最后用“?”标出所求问题。通过观察示意图,学生发现,增加的小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先用18÷3=6(米),求出原来长方形花圃的宽,再用6×8=48(平方米),求出原来长方形花圃的面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促使学生直接形象地理解数学问题和图形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加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4]。学生在亲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优势,会积极主动地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后面的学习中,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结语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吸收和接纳优秀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通过创新及高效的教学手段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本人在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希望能对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赖朝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文渊(中学版), 2019, 15(005):232.
[2]王晓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中国农村教育, 2020, 37(3):68-68.
[3]朱翠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J]. 读书文摘, 2017,24(16):13-14.
[4]王毓.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 20(01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