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初中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2月   作者:柏金莲
[导读]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展开论述,以期寻找到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柏金莲    四川省开江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达州  636250
【摘要】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展开论述,以期寻找到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德育;道德榜样;工作方法;督查指导;定期研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ISSN1672-1128 (2021)02-013-01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技术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给培养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社会力量,所以对中学生加强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关乎着祖国与民族的健康发展。初中生各种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社会的阅历也比较缺乏,很容易被不良因素影响,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于初中阶段德育的渗透,创新德育方式,提升德育效果。
        一、初中生德育现状
        1.德育过于知识化
        德育知识化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能够将具体内容转化为知识性内容,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难以将德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只能够进行死记硬背。知识具有系统性与客观性,但是教师将德育工作过于知识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德育价值,由于课堂教学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使学生接收到的德育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德育过于政治化
        在当前初中阶段的德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政治课为德育的切入点,认为政治课就是德育课,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德育内容带有政治色彩。此种教学方式,令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非常随意,不够重视,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初中生德育工作创新方法
        1.正确认识德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德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扭转自身落后的教育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实现角色转换,能够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加强德育引导,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学习中有较好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与发展意识。
        2.构建德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连的教育体系
        德育应当是与其他学科共存的,并不是独立的,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德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知识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德育意识,促进自身全方位发展。例如,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上美术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
        3.加强德育文化塑造,创设良好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教师要运用校园文化,传递精神文化,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楼梯转角处贴上醒目的名人名言,能够促使学生发愤图强,在校园餐厅内贴上珍惜粮食,人人有责,在洗手间贴上节约用水等一系列警示标语。可以将这些图片设计成趣味话语或者是图形,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使学生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性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例如植树活动或者是学雷锋周等,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体现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素养。
        4.以时事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网络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帮助学生甄别网络信息,使其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问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德育教材内容是空洞、抽象的,教师应在德育课堂或者德育活动中,引入生活实际的例子,更加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说教,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因此,教师应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信息,并将其作为课题教学的范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通过讨论和总结的方式,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5.以心理学指导德育教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心理学与德育教育联系密切,提高教师心理学知识水平,能够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初中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并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压力和心理发育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并表现为“逆反”心理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疏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避免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接触不良的信息而产生相反的效果。
        6.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素质教育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学生易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德育教学效果。为此,初中德育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方法
        情境模拟方法是指由教师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并设定特定的人物身份,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是参与者切身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与行为模式,并得到一定的经验教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高度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2)案例移情方法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初中学生受家庭、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对德育教育内容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在冲突与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在尊重学生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下,容许学生发表自身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同时,为加强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案例移情的方法,通过训练学生的移情能力。将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自觉代入案例中,将自身的行为与案例中的行为进行比照,并通过对比案例的后果警醒和告诫学生,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教学效果,尤其适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天降苹果致女婴颅脑损伤”为例,告诫学生高空抛物的风险,帮助学生改正不当行为习惯。
        (3)创新德育教育表现方式
        初中生乐于接触、使用电子设备,期望通过网络体验视觉刺激。教师应正确认识看待这种现象,切勿将此类行为简单地归类于网瘾或不思进取,而是应积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纸质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通过微课资源、动画、漫画的方式实现德育内容转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德育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玉琴.对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探讨[J].山西教育,2010(11).
[2]张忠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