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预习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2月   作者:周兵
[导读] 通过不断地进行观察,笔者发现我国学生预习多数采取翻看教材、做课本习题、查阅教辅资料的单一乏味途径,这种预习方法对于数学教学弊大于利,进一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将针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进一步论述,以便让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大致了解。

周兵   四川省金川县第二中学校  四川  阿坝  624100
【摘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观察,笔者发现我国学生预习多数采取翻看教材、做课本习题、查阅教辅资料的单一乏味途径,这种预习方法对于数学教学弊大于利,进一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将针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进一步论述,以便让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大致了解。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预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ISSN1672-1128 (2021)02-012-01

        数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有些学生对其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则对其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可谓是两极分化极为严重。无论是哪种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都能够有利于学生做好上课准备,良好的课前预习设计,让有兴趣的人更加期待数学课,让缺乏兴趣的学生也能找到学习的欲望或者是提升兴趣。在预习中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就不会轻易陷入困惑的状态,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有着极大的提高。
        一、问题
        1、学生的预习方法较单一
        预习的价值有三方面:第一,帮助学生提前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轻松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第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深化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品质。预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深入掌握预习的精髓,把握预习的规律,科学地开展预习活动。然而,有的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预习任务,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预习活动,这样不但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思想,而且还会让学生的预习过程变得僵化。
        2、学生的预习效果差异较大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倾向、行为特点、性格爱好等,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就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特征,这就使得学生采取的预习手段和预习措施大不一样,每一种预习方式都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一般,他们在预习时比较注重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记忆,生搬硬套地应用数学知识;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他们不仅预习教师安排的内容,而且还超越了教师的教学进度,有条不紊地制定预习计划,间接导致学生之间的预习效果差异较大,逐渐拉开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预习活动,只能逐步引导学生预习理论知识,预习效果的好坏只能依靠学生自己把控,这就对学生的预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学生不能及时解决预习问题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预习问题,然而,教师不能时时督促学生的学习,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料查询所需答案和文献,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就能轻易理解比较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也就不能避免学生的预习出现偏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辅导,学生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内无法正确消化和解决遇到的预习难题,在无形中就升级了预习的难度。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产生的预习问题,要进行预设,并且适当降低预习的标准,不要打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策略
        1、任务预习法
        在课堂学习中,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和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学习效率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课堂学习目标则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才设立的。每节数学课之前,教师都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课本,这些问题要涵盖每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如果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理解这些知识点,那教师教学时会让学生在这部分的知识学习得更加夯实,如果在预习中没有理解,那学生会进行有重点的听课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通常在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在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下,学生应该作为课堂的主人这一观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和支持,而教师仅仅作为教学知识传授者这一现象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个人发展的需求。课前预习这一学习过程中仅有学生一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初步了解,还能够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3、标记预习法
        预习是一种有法可循的学习方式,正确的预习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有些学生在预习时只是通读一遍课本上的内容,预习浮于表面,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初中数学中有着繁多的知识点,学生很可能在预习完之后一段时间便忘记了自己预习的过程,让之前的预习成为了无用功。学生可以在预习时在课本上进行相关的标记,这样预习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便能够一目了然,在学生学习时也能给学生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也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预习单,呈现几个基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会更加有目的性地去做,效果也会更好。
        4、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预习活动
        微课是指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录制的时长较短的数字化教学视频,其是互联网时代下诞生的新生事物,具有观看方式灵活、存储较方便、超越时空限制等特点。在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仅让学生翻看教材或者课本,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还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观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育资源被投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中,比如微课、视频、图片等,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预习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5、进行重难点辨别,提高效率
        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辨别出本节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部分,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理解,并记录下自己不能够理解的知识,这些是课前预习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教学进度的进行,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中对课前自身理解不到位的知识内容可能会更加认真地倾听教师的讲解。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可以对课堂基础知识和课堂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从而通过课前预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就比较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数学原理和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展开充分预习和提前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加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潜意识的状态下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忠林.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分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8(z1).
[2]王云.浅谈初中数学实施课前预习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10):7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